对于正处于备战期间的同学来说,想要让自己获得考研高分,合理的制定备考计划,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是考研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同时,为了避免考生在复习期间走进误区,学府考研为大家总结了一份关于备考期间如何避免自己走进误区的文章,大家可以一起看看。
1、热门专业≠合适、高薪、最好
择专业和高考一样,每年都会出现这些所谓的“热门”、“冷梦”。因此在择专业时,很多同学都盯着热门专业扎堆报考,觉得冷门专业在毕业后不好记也,故而,选择热门专业就读的同学比较多。
其实,小伙伴们应该了解的并不是专业的"冷"和"热",而是自己究竟想学什么专业和适合学习什么专业。
仅凭道听途说,相信哪些热门专业工作待遇很好,就头脑发热决定跨专业考,等到几年后研究生毕业,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个让人眼馋的行业,那时再改行就有点晚了。
所以小伙伴们在报考时一定要对选择的专业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必要时可以咨询相关的老师。
2、跨专业考生≠歧视
跨专业的小伙伴最明显的劣势就是专业基础的薄弱,毕竟相对于"科班出身"的学生来说,跨专业的小伙伴很多都只是在考研期间才开始系统学习专业课,短时间内突击学习的效果不一定扎实。
因此,跨专业的小伙伴最担心的就是复试时会受到歧视。其实,大家在面对别人失败的例子时,应该保持头脑清醒,这其中很可能是因为实力不够的原因。跨专业的小伙伴“半路出家”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专业基础上的劣势往往是可以通过有效的复习来弥补的。
很多跨专业的过来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考研之初也因老师可能会怀疑跨专业考生的能力而担心不已,后来才发现,其实大多数老师都是会平等对待跨专业考生的。
有的导师还认为跨专业的学生视野开阔、学术思路活跃,比较热衷于招收跨专业考生。比如英语、中文专业跨专业考新闻,数学专业跨专业考计算机等等。
3、持久战≠好效果
很多小伙伴都认为,考研复习的时间越早越好。有的人甚至在刚刚迈进大学校门时就抱定了一定要考研的决心。但是,持久战≠好效果。
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备考时间的长短和复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二者并不是绝对的正比关系。
战线拉得过长,很容易使你在学习时产生厌烦情绪。而且学习效率是一个呈波动增长的曲线,如果你过早进入疲劳期,在考前的12月份还没有从波谷调整出来,将会对随后的考试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各学校的专业每年都会在命题方向、命题重点、热点难点上做一些调整,有的学校在制定参考教材上也会稍有改动。
大家要合理安排备考时间和规划,避免人力和时间上的浪费。
4、历年真题≠不会考
历年真题是最能反映命题意图、命题意向的。而不少人往往对历年真题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足够的分析。
以英语为例,其实所有的解题思路技巧、阅读方法都可从历年真题中锻炼出来。数学、政治也是如此。
而往往有人认为考过的题今后不会再考,看了也是白搭,或者做了但不认真,马马虎虎。
其实,历年的考研真题都是经过许多专家认真研究分析决定的,在把握命题思路和考察方向的原则上每年都是一致的。而一般的练习题无论编者有多权威,毕竟或多或少受个人思维约束,不能完全体现真题所要达到的目标。
在专业课的命题上,虽然每年的重点都有所不同,但是根据很多考研过来人的亲身经验来看,同一考察点重复出现的几率每年都会有。
尤其是这门课的核心知识,往往以变换出题角度和形式的方法来考察,这也是众多老师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所以小伙伴们要学会分析和利用历年试题,从中找出具有连贯性价值的信息。
5、一志愿落败≠game over
初试成绩出来后,没有达到第一志愿复试成绩的小伙伴往往心灰意冷,认定自己读研无望而放弃了努力。其实在第一志愿落选后,如果能及时联系,很多人都争取到了调剂到其他学校读研的机会。
调剂并不一定就是退而求其次,最重要的是你能到喜欢的专业就读,建议小伙伴们多关注一些调剂信息,让自己多一次选择的机会。
为了让处于考研之中的同学,避开考研的误区,学府考研将在网上搜集到的几项考研误区整理了出来,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Copyright© 2009-2020 北京学之府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xue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