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是毕业季,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预计达到834万人,作为高考大省的山东,据悉,今年我省大约65万毕业生,可以说,山东有着丰富的人才资源可供挖掘。在“双招双引”的大背景下,山东16市谁也无法按兵不动,下一个大招究竟出自何处,只有浮出水面,方可断言。
近日,青岛市人社局举行发布会,推出青年人才聚青就业创业新政,其中,高校毕业生落户门槛放宽到专科学历。这意味着,青岛在人才政策继之前又有了升级,其抢人的决心已不言自明。
青岛在人才政策上的加码,绝非孤本。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伊始全国便有深圳、海口、成都、南京、西安等城市竞相亮剑。
实际上,招才引智,虽然屡次被提及,但已经不属于新鲜话题。
根据克而瑞地产研究梳理,截至2019年4月,全国共有近30城相继出台了人才政策,并陆续加码以加入“抢人大战”。
人才背后隐喻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抢人“战绩”如何直接关乎一座城市的未来。
那么,山东16市在2018年到底使出了怎样的武艺,和其一起“赛跑”的城市相比,力度如何,又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
不见硝烟的“角逐”
去年4月份,山东首次从全省层面上推出“人才新政20条”,此举于山东16市的人才政策而言,无疑是把标尺。
在省级人才政策的基础上,“三核”引领示范作用明显不断增强。
济南对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出台35个引育留“全链条”人才实施细则,目前看来,成效尤为凸显。
作为山东双子星之一的青岛,实施百万人才集聚、创新创业激励、未来之星培养、全民招才引智、安居乐业保障五大工程;烟台则进一步从突出引才重点、拓展引才路径、丰富引才渠道等方面着力。
可以说,各地人才争夺战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淄博英才计划、滨州渤海英才计划、潍坊鸢都系列人才工程、菏泽出台“人才新政30条”、聊城高层次人才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省级层面不断鼓励支持基层开展创新,济宁市、德州等省级改革试验区建设趋于完善,探索出一批值得学习的,招揽人才的经验和做法。
并且,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各市还纷纷通过加强培训、专项引进、结对帮扶等方式,延伸人才工作触角,帮助基层培养储备人才,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不难发现,一幅有关省市两级互联互通,协同发展的招贤纳士蓝图,正在齐鲁大地缓缓铺展开来。
人才收割成绩单
与往年不同的是,亮出2018年招才引智成绩单,成为今年各市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看点。
总体来说,过去的一年,山东16市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都收获颇丰,“三核”城市更是如此。
数据显示,2018年济南新增国家级、省市级高层次人才785人,为省会未来的发展储蓄了人才力量;青岛新增聘任院士4人,新增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人才工程人选453人,人才总量达到193万人。
与此同时,烟台加大招才引智力度,2018年引进各类人才3.7万人,其中院士20人,增长30%。
在引才这件事上,区域竞速的“火药味”始终氤氲其中。
处于蓝色经济版图上的潍坊,2018年引进高层次人才3200人,吸纳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1.5万人;威海新增国家领军人才54名、各类高技能人才2083人……
振兴鲁西,离不开人才的助力。梳理发现,2018年德州自主培养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17人,柔性引进人才1285人;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51人……
此外,鲁中代表淄博,2018年新增院士、专家等高端人才50名,新落户本科生、研究生4936人,同比增长109%。
知己知彼
抢人的“战火”早在2017年就在城市间蔓延开来。
从武汉“百万人才留汉计划”,到成都“人才新政12条”,从郑州发出“史上最强”招贤令,到西安推出“史上最宽松”户籍政策,揽人心切,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城市也恰恰是发展势头较为迅猛的城市。同样的,率先出手的它们也尝到了由此带来的甜头。
数据显示,西安曾经一天迁入落户超过8000人;2017年,武汉市实现大学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30.1万人,新落户14.2万人,分别是2016年的2倍、6倍,刷新以往记录。
作为山东抢人成效前三甲的青岛、济南、烟台,则略显保守,成绩单可圈可点,但仍称不上“华丽”。
相较于深圳、杭州、武汉、西安相比,青岛、济南、烟台的“大招”有种千呼万唤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直到近期,随着新政出台,青岛似乎才加入人才争夺战核心战圈。
智联招聘发布的《2018年秋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显示,竞争指数前37名的城市中,山东青岛、济南、烟台上榜。
其中,青岛位列第20名、济南位列第24名、烟台位列第29名。除了和老牌一线城市相去甚远,它们在副省级城市群中也表现一般。
并且,前述城市人才主要源于当地,竞争力聚集在省内。
专家:环境是人才引进的关键
“引进人才最重要的是,能否给予其未来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李铁岗教授告诉,“引进来之后,如果没有良好的上升机制、生态环境,对于人才引进都是不行的。”
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山东16市2018年人才引进“成绩单”得以佐证。
根据全省“双招双引”2018年度考核公报,考核结果为一等的是青岛、济南、烟台;考核结果为二等的是枣庄、潍坊、淄博等,而这也基本上和各市的经济发展、产业水平一致。
李铁岗教授说道,如果新兴产业比较慢、高科技企业集聚程度不高,这对人才的吸引力也会大打折扣的。
安居方能乐业,除了工作环境之外,“生活环境、居住环境,同样是人才考虑的一方面。”
普遍的观点认为,人才资源的争夺与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正如李铁岗教授所言,最早的社会发展取决于自然和劳动力,工业时代的发展取决于工业资本和工业技术,现在的发展则取决于人才和创新。
普遍的观点认为,给户口、零门槛,目前并不能在本质上改变区域竞争的座次,行业、产业发展才是关键。一般来说,人口净流出多的地区,往往就是经济落后地区。
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未来山东16市如何进行布局,是否会出现新一轮争夺“爆发”,还需时间检验。
【相关新闻】
毕业季盘点:人才到底流向了哪里?
论文答辩、毕业照、毕业典礼、学位服……把毕业的日子拉得越来越近。
济南自发出“史上门槛最低”户口迁移政策以来,距今已接近两年时间。期间,济南在揽才方面也付诸较多努力,并不断进行升级。
公开资料显示,济南2018年省外新签约项目投资总额位居全省第一,引进世界500强项目23个、大院大所和高端研发机构103家。
可以预见的是,上述“战绩”势必会助力于济南的招才引智,尤其是高端人才。
山东人才版图上的济南
近年来,济南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就业环境,都取得了极大突破。那么,在这种利好的背景下,驻济高校毕业生到底会如何选择自己的就业属地,留济率又如何?
2019年济南人才留存率改善的迹象已经初显。
根据数据,全省16市2019届非本地户口毕业生平均留存率仅为23.54%,济南2019年毕业生留存情况相对乐观,留存率53.33%,紧随青岛之后。
当前全省有10座城市留存率已低于全省平均值,各种政策相继出台,却没能真正“扳回一局”。
数据显示,除了济南、青岛之外,烟台、潍坊也表现不俗。其中,烟台留存率为32.12%,潍坊留存率为31.32%。
可以发现,前述城市留存率排名与其经济发展的位次并无二致。
值得一提的是,从山东2019届毕业生的省外流向看,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成为主要流向地区,这一特点反映了山东毕业生就近流动的趋势。
对于个案的分析,往往能够更好捕捉到事情的全貌。
抽查发现,山东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今年12人有毕业,其中有4人留在济南就业,占比为1/3,如果考虑到继续深造这一因素,这一占比可能还会更高。
山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生中,本科毕业生约400人,有120人选择在济南工作,约占3成。
这对于有70余万“浩荡大军”的驻济高校,难免让人惋惜。
更关心就业环境
山东大学李铁岗教授告诉,山东对人才的吸引力总体上还是偏弱的,目前的住房、户籍政策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环境,尤其是就业环境,在人才争夺的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
上述观点也恰恰与毕业生的心理不谋而合。
来自山东政法学院的一名2019级本科毕业生说道,工作地方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只要有比较好的岗位和发展平台,他觉得都可以尝试。
这里以上市企业为例,拟为了解济南的就业环境打开一个窗口。
本报梳理发现,济南共有A股企业20余家,2018年整整一年也难逃鲁股市场的裹挟,虽然苦心经营,也难以摆脱颗粒无数的“厄运”。
如今面对青岛迅猛之势,新增上市企业接连而至,相必省会济南也“如坐针毡”。
李铁岗教授早前向表示,山东资产,尤其是国有资产规模很大,但缺少新兴产业,在监管部门把重点放在“四新”领域的今天,资本市场遭遇“寒冬”也不足为怪。
当然,省会济南也是山东境况的一个现实缩影。
分析人士称,对于长期吸才能力都不是十分突出的济南,虽然目前已经明显改善,但想要彻底改变,并非朝夕之事。
山东师范大学2019级一硕士毕业生说道:“留不留在济南不是城市的关系,如果有好的去处,我们当然也会选择在济南就业。”
全国范围看济南
的数据显示,在2018年人才留存比按城市分析中,济南留存比为1.31。
有数据显示,武汉作为最先打响“抢人大战”的城市,城市留存比为2.91,成求职者留存比最高的城市,西安紧随其后,留存比为2.23;南京、郑州留存比分别为2.09、1.99。
综合来看,“新一线城市”更加注重人才的留存。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能映射出一座城市的留人力度。
数据显示,武汉市企业发布岗位量最多,占以上城市总岗位发布量的23.54%;南京排名第二,岗位发布量占比为21.71%。济南和青岛企业发布岗位量占比分别为11.91%和11.14%,企业发布岗位数量与其他城市相比相对较少,求职者求职机会较少,这从某种意义上,加剧了人才的外流。
校园招聘是企业招聘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城市对校园人才的一次抢夺。
公开资料显示,2019届各城市举办宣讲会排行榜中,西安和武汉宣讲会场次均超万场,济南和青岛举办宣讲会场次仅为3325场和3290场,宣讲会场次相对较少。
区域经济与人才的勾连
李铁岗教授说道,人才可以反哺当地经济的发展这是肯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会进一步成为人才选择的考量因素之一。
根据提供的数据,通过2017数据可见,菏泽、泰安、济宁、德州、聊城等市人才普遍青睐流向济南,其流向人数占比均超过8%,2018年数据与2017年类似,依然是以上5市人才流入量最大,泰安市超越菏泽位列第一。
总体来看,济南市对周围城市存在较强吸附力。
方面表示:“山东毕业生如果早本省发展,肯定会优先选择济南、青岛领导,毕竟,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错。”
把触角伸向省外。通过近两年数据来看,济南市外省流入人才中,黑龙江籍数量最多,其次是河北、河南。排名前十的省份中,“东北三省”人才更青睐来山东工作。
就所属地域来看,济南市对北方省份人才一直存在较强吸引力。
同样的,在人才流动这个问题,也会上演另一种“弱肉强食”的现象。
数据现实,从各地区流向占比可见,北京市吸附能力一直最强,江苏省对山东求职者的吸附能力后来居上。
那些在异地追梦的人
时如白驹,间似流水,很多从济南毕业的大学生,不经意间,已离开三年五载。
那么,这些在异地的“追梦者”,如今是否还在彷徨,面对济南日益优化的环境,他们是否对济南已经有了不一样的期许。
一位2016年毕业于济南某高校的王某,现为北京一名律师,他说:“北京无论在资源、眼界、机遇,确实比济南好的多。”
他补充道,实际上,当年他在济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源,毕业后选择去一座陌生城市发展,还是下了很大决心的。
当问其有没有看到济南的变化,他说,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相较于王某,从济南毕业后去异地读了硕士的魏某,他向表示,他酷爱游戏,研究生毕业后就直奔上海做游戏策划,没有选择济南的原因,显而易见:济南游戏产业暂时并不能够给他提供一份心仪的工作。
一个能够让人充分施展的舞台,一个能够拉伸个人对未来想象的空间,对引进人才来说,或许是最为关键的。
Copyright© 2009-2020 北京学之府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xue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