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下个人情况,前几天从S大官网得知被拟录取为2019级博士,心头一块大石终于落地。从专科生一路走到今天,我用了十一年。在敲下这篇文章的时候,脑海中思绪翻飞,并没有多么辉煌悲壮,更多的是一种默默前行时的孤独,还有不被理解的压力。
去年应届考N大,初试名列前茅,复试被淘汰,那种感觉至今记忆犹新。我也因此消沉了很久,随后考H大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况,2018考博就在这样的大起大落中落下帷幕。毕业后的那段时间不愿见到熟人,害怕被问考博如何如何,我相信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对这种感觉都深有体会。
毕业后我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准备二战。其实二战本身倒没什么可怕的地方,我考研就考了三次,二战对我来说稀松平常。记得毕业时硕导对我说别泄气,我还挺自信的说,放心吧老师,我有心理准备。可是扭头还是崩溃了。
考研的时候年龄不是很大,也并不觉得有什么压力,顶多就是被失败的感觉搞得不爽,不过我性格有点倔,越是考不上就越想挑战一下,还好第三次如愿以偿。但是准备二战考博的时候我开始慌了,一是考博不像考研那样要的人数相对较多;二是影响考博成功的因素很多,大家也都有所了解。
所以当我开始准备的时候,感觉就像是在沿着一条大雾弥漫的路往前走。朝着一个目标前行不难,难的是朝着一个未知的目标前行,在没有希望的情况下坚持,这就有点荒诞了。
毕业搬出学校后我找了一份过渡性的工作,每天在郊区和市中心之间来回跑,上下班要用4个小时,这样的生活有一点好处,它可以占用我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免得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拖拖拉拉到了十月份,记得有一次和硕导聊天,他告诉我,你以后会发现,随着年龄增长,你越来越不会去做那些孤注一掷的事情。当时迷茫期,没感觉这句话多么明智。后来随着时间一天天推移,发现老师这句话很实在。我们不能像范进一样,考博也不是唯一出路。
因为经济紧张,年前我退掉了租的房子,又搬回学校宿舍住。幸运的是有在母校读博的学长,宿舍有空床,我就混进去了。也要感谢宿管阿姨的袒护。回到学校环境中,我像换了一个人,一下子找到了去年紧张的复习状态。
每天宿舍食堂这样的生活方式为我节省了大部分时间。另外,硕导是我读研期间遇到的贵人,无论是学习方面的指导还是生活方面对我的帮助,都让我感动,尤其是在我毕业之后,还经常关照我的复习状态,让我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做师徒情谊。
学习方法
这里我想说说我的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样做有利有弊,利的是可以保证每个时段的学习时间;弊的是执行过程中会非常痛苦,那种枯燥的感觉我不想再经历第三次。我把每天分成三个时段,上午、下午、晚上。白天基本都是看专业课,一般是上午看著作,下午看文献,具体情况看自己学习状态。
英语的学习都在晚上,每天保证3个多小时的时间来做英语,主攻阅读和写作,我觉得这两个板块囊括了英语几乎所有的应试技巧,当然,考听力的学校另当别论。
这样下来,我每天的学习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而且基本都是高效状态。这里没必要夸张,室友都看在眼里。我觉得考博让我学会了一项技能:迅速浏览文献著作。以前看一本书常常需要好几天,而且看了后边忘了前边。
因为考的是文科,所以备考过程中需要翻看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海量的资料当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去总结作者的学术观点,是非常考验人的记忆力的。我就有意识地加快阅读速度,找关键词,抓作者的行文逻辑。
慢慢的我发现自己已经可以用半天到一天的时间阅读完一本学术著作,并对其中的主要观点进行思考。这当然不是什么神技能,这种快速阅读的效果是建立在前期大量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的。
每个学科都有几本奠基性的权威学术著作,数量不多,但是绝对属于经典中的经典,值得我们一字一句地阅读。在对这样的著作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再读其他的书就会发现有好多书都是在阐释经典著作的某一方面,有可能它论述得比较详尽,但是它不太可能超出经典著作的知识脉络。这样的话,你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填充自己知识框架的过程。
学习需要一个连续思考的状态,我不太相信那些考前一个月突击就能考上博士的神话,可能是文理有别,作为文科生,我认为考博需要你对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如果说读研期间的学习是散点透视,那么考博的复习就是综合运用。我们经常会发现自己好像对什么都有所了解,但其实我们并不知其所以然。
考博试题一般都非常宏观,加入我们没法把具体的作品、观点放入一个脉络当中,并分析这样的一种理论模式的话,我们很容易陷入浅显的表述,并且捉襟见肘,所谓“观点不够废话来凑”。即便有幸进入复试,同样会因为回答不好老师的问题而被淘汰。
说到复试,这是我的硬伤,也是决定你会不会被录取的关键一环。笔试的时候你还可以扯一些没用的来凑字数,或者侥幸碰到了自己熟悉的题目,但是复试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很难对老师的问题进行全面地回答,甚至答非所问。所以说,如果你一定要考博,那就应该尽早放弃侥幸心理,侥幸会帮助你一时,但绝不适用于考博。
此外,得知进入复试之后,一定要联系下导师,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能和导师见上一面,彼此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毕竟复试时间紧迫,老师没法通过你非正常状态下的表现判断你是否有能力或者有耐力读博。
以我的经验来说,复试前约见下导师会影响复试时导师对你的判断,即便是最后没能录取,也可以和导师保持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样的话也有助于你来年再考。但是有的导师不愿意见学生或者正好人家正在忙,这种情况并不代表老师对你有成见或者老师有心仪的学生了。
最后说下英语。作为一个硬性标准,英语不过线什么都白搭。并且英语也是拉开距离的关键一环。英语好的考生可以考到八九十,不好的考生只能五六十或者更低,这就拉开距离了。英语水平高的话,复试时候同样有优势,老师也会对你更加欣赏。
我认为复习英语可以通过两个渠道,一是机械工业出版社的考博英语真题汇总,另一个就是考研英语历年真题。考博英语真题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说,考研英语真题同样是不错的备考资料。我当时就把最近15年的考研真题都做了,考S大的时候就碰到了一道七选五的原题,十分就拿到手了。
机械工业那本英语真题我也做了好几遍,后来已经不能再做了,一看题,答案都还记得。总之英语就要多练习,尤其是阅读和作文,这两块是得分的重中之重。什么时候你觉得自己做英语就像是在做汉语,那时候你就可以从容上考场了。
补充的话
在考试之前,我曾无数次构想过这篇文章应当怎么写,而且也曾想到过一些只言片语,大概的意思无非忆苦思甜,述说自己以往的努力,突出当下的来之不易。这当然是一篇鸡汤文必备的要点,但我总觉得这类文章的有效性不久长。所以我想在这里补充一些自己的话。
有的同学可能看到这个就懵了,我并不是想要推陈出新刻意搞出不一样的说法,而是我的真实想法。我曾因考研失去了很多,本以为今后再也不会为了一己之悲观,把身边的人冷落。可当考博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还是重复了几年前考研的状态。我说让大家不要把考博当作唯一的方向更重要的原因是,一旦你孤注一掷,那么好,你就有百分之五十的概率会失败,甚至很大。
我们没有必要回避考博的困难程度,我也相信最终上岸的都是经历了层层筛选的考生,这个过程非常痛苦,用一个朋友的话来说就是“非生即死”。但是同样的,我们也没必要夸大考博的公正性。你以为的事情,多半不会发生。
考博刷新了好多人对学术界的看法,这种看法包括很多方面,大家自行脑补。包括我在内,曾经以为成绩优秀就足够了,可现实piapia打脸,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自己坚持的原则,可能是最微不足道的信念。
因此我强烈建议,不管是应届生考博,还是往届生二战三战到N战,还是高校老师考博,不要为了考博而考博,这一方面会让你很痛苦,因为期望带来失望的恶性循环(怎么这么像一句歌词哈哈哈),会让你精疲力尽;另一方面,考博之外还有很多事情值得你去做,比如找工作,初试完了去应聘一些工作,给自己留个余地,或者去和心仪已久的ta来一次短途旅行,既可以缓解下紧张的神经,也增进了感情。
第二、不要轻言放弃
从今年的考博历程开始,到前几天得知被S大拟录取,跨度将近三个月。这段时间对我来说既疲惫又充实,“在路上”的状态成了一种常态。我特别庆幸的一点是自己从来没有丧失进取之心。
应届考博N大时进入复试的一共三人,其余两人一个顺利进入N大,一个考上S大,都是985,我落榜。我从人生的巅峰跌入谷底。那段时间非常痛苦,不忍回顾,感觉自己错过了整个世界。每个人应该都会有自己珍视的事情,事业或者感情,而当这一切在你面前崩塌的时候,以往的努力瞬间变成了笑话。
我不知道一个人需要多么强大,才能够在人生的低谷中继续前行,但我知道,如果就此放弃,日后我肯定会后悔。许多考博的人都有一种执念,或是名校情结,这种东西就像内心的魔咒,不时提醒自己继续奋斗。
对我来说,假如没考上博,我会觉得此生不完整。可是人生没有假如,每条路也有不同的风景。就像我上面说的,不要把考博当成人生的唯一目标,这并不是说让大家不再坚持考博,而是希望大家不要因考博而失去其他。
或许把考博当作一个长远目标更加明智,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它可以为我们庸常的生活注入新的动力,促使我们追求不一样的生活,我认为这才是考博的真意所在。一个人老去的标志不是年龄的增长和容颜的变化,而是内心不再有追求。考博给了我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体会到了成就感。
成就感这种东西没法用具体的物质来衡量,曾经看到过不少公号文章谈成就感,我也认同成就感的获得跟物质回报没有直接关系。在我看到自己名字出现在S大拟录取名单上面的时候,我终于体会到什么叫做“成就感max”。这种感觉对我来说,胜过任何其他奖励方式。
煽情的话不宜多说,奈何自己是个文科生,考博的历程偏偏比较波折,东拉西扯说了这么多,大家捡有用的看就行。愿所有考博的人,都能进入自己心仪的学府;愿所有的挫折,都能化作你再次起航的动力;愿,你在看过人世的艰辛之后,依旧向往星河的灿烂,依旧憧憬美好的明天!
Copyright© 2009-2020 北京学之府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xue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