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大学2019年招生简章及专业目录

  • 来源: 学府考研
  • 浏览: 968
  • 2018-09-14
我要分享:
摘要:江汉大学2019年除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外,其他专业均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考生报名方式与全日制相同。

  一、学校概况

  江汉大学是一所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实行湖北省、武汉市共建,以武汉市为主的办学体制。学校总占地面积2114亩,校舍建筑面积58.6万平方米。主校区坐落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角湖畔。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77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632人。现有双聘院士2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湖北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1人,湖北省“百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1人,楚天学者26人,“湖北产业教授”3人,武汉市创新岗位特聘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省、市政府专项津贴及省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1人。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评为湖北省教学名师,19人入选武汉市“213人才工程”和“十百千人才工程”,13人入选武汉市“黄鹤英才计划”,14人入选“黄鹤英才(专项)计划”,市级学科带头人54人。

  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2亿。有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烟尘污染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机构及平台1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市级科研机构、校级科研机构63个。拥有交叉学科研究院、武汉研究院、武汉生物医学研究院、系统生物研究院等海内外专家组成的高水平人才培养平台。拥有院士专家工作站(环境与健康研究院)、武汉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可联合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近五年,承担纵、横向科研项目1700余项,科研总经费达7亿元,获省、市各类科研成果奖励114项。《江汉学术》入选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优秀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和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

  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30850平方米,有26个阅览室,3770 个阅览座位。馆藏纸质图书总量达200万余册,中、外文报刊2138余种;引进了中外文数据库208个,电子书刊459万余册。

  学校坚持对外开放,不断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和校际交流。坚持以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适当保留专科教育,大力发展以社会培训为主体的继续教育,着力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性、创新性、国际性人才,力争早日建设成为与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地位和水平相适应、在国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

  二、报名须知

  (一)报考条件

  报名参加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以下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且符合我校根据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5.报考我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生,应为尚未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人员,且是国家统招的全日制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毕业生。

  我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所有学科及基础医学只接受全日制本科毕业生报考。

  6.报考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考生,一般要求所学专业应与所报考教育硕士专业领域相关或相近。其中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应为具有两年中小学工作经验的人员。

  7.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应为高校学生应征入伍退出现役,且符合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者(“高校学生”指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的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以及成人高校招收的普通本专科(高职)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考生报名时应选择填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并按要求填报本人入伍前的入学信息以及入伍、退役等相关信息。

  8.除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外,我校其他专业均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考生报名方式与全日制相同。

  9.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2个硕士学位点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点接受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

  (二)报名方式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所有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均须进行网上报名,并到报考点现场确认网报信息、缴费和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网上报名技术服务工作由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负责。现场确认由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负责组织相关报考点进行。报考点工作人员发现有考生伪造证件时,应通知公安机关并配合公安机关暂扣相关证件。

  1. 网上报名

  201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时间为2018年9-10月。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教育网址:http://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网上报名有关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详见“研招网”报考须知。

  2.现场确认

  预计现场确认时间为2018年11月,具体时间以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公布的时间为准。请考生及时关注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发布的公告,在规定时间内到指定地方现场核对并确认个人网上报名信息。

  考生现场确认应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学历证书(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还应提交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

  在录取当年9月1日前可取得国家承认本科毕业证书的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凭颁发毕业证书的省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或网络教育高校出具的相关证明方可办理网上报名现场确认手续。

  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在现场确认时应提交学历(学籍)认证报告,以供核验。

  所有考生均应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缺一不可,只进行网上报名而未现场确认者报名无效。

  (三)考试

  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

  1. 初试:初试时间为2018年底。

  2. 复试:复试时间为2019年4月,具体时间和内容、形式以学校研究生处网站的通知为准。

  (四)录取原则

  根据考生初试、复试成绩,政审情况及体检结果,按照“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进行录取。

  1. 复试成绩与初试总成绩各占50%作为入学考试总成绩;

  2. 入学考试总成绩综合排名后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复试成绩合格,优先录取;

  3. 复试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4. 考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心理测试及体检不作量化计入总成绩,但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5. 同等学力考生加试课程的成绩不计入复试成绩,但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五)研究生教育收费标准

  我校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三年,特别优秀的可以申请提前毕业,但最短不得少于两年。根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强研究生教育学费标准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3〕887号)、《湖北省物价局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教育收费管理的通知》(鄂价费〔2006〕183号)和《湖北省物价局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教育厅关于调整我省公办高职高专学费和高校住宿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鄂价费〔2013〕109号)文件精神,我校研究生学费标准8000元/人•年,住宿费标准1740元/人•年,具体收费标准以物价局核定为准。

  (六)其它事项

  1. 如果本简章涉及内容与国家最新政策发生冲突,则以国家政策为准。

  2. 考生务必认真、详尽、准确填写通讯地址,通讯地址主要用于寄发录取通知书等,如因地址不详而出现投递失误等问题,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3. 招生相关政策和招生专业目录以“研招网”和我校研究生处网站上公布的最新版本为准。

  三、培养特色

  (一)培养理念

  学校拥有30多年的研究生培养历史,以“应用性、创新性、国际性”为人才培养目标,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

  (二)培养特色

  中国语言文学是武汉市重点建设学科,现拥有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湖北省教育厅)、江汉大学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曲艺,湖北省文化厅)两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五个二级学科学位点。经过数代学人的不断努力,已经凝练出了地域文学批评与文学批评生态、领域语言研究、方言调查与研究、古典诗文与民族文化精神、中国现当代诗学等多个特色鲜明的研究领域,初步形成了地方性、应用性、传承性与创新性融会贯通,服务社会,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

  中国史基础扎实,优势突出,特点鲜明。历史学是江汉大学创办最久的学科之一,2005年即被评为江汉大学重点学科和湖北省硕士学位授权点立项建设学科,2009年被评为武汉市重点学科。学科平台江汉大学城市研究中心是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市教育局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武汉市科技局城市历史与城市文化研究基地,已成为全国城市史研究的重镇,被称为国内四大城市史研究机构之一。城市研究中心还下设江汉大学武汉抗战研究中心、江汉大学城市记忆(口述史)研究中心。学科集中研究城市史和地方史,而以中国城市史和武汉地方历史与文化为研究重点,又特别注重研究近代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问题、武汉近现代史和抗日战争史,学科因此在武汉城市史研究领域拥有重要的话语权,江汉大学因之成为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和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的副会长单位。学科还积极参与现实,注重应用,积极研究现当代城市现代化问题,进行对策研究,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生物学为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以多个省级科技平台和创新团队为依托,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指针,侧重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学科交叉与融合,着力解决与“生态文明,绿色食品,人类健康”相关的科学技术问题。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了3个稳定、特色鲜明的主干学科,兼具宏观和微观研究:(1)遗传学:以园艺植物为重点研究对象,开展种质资源学、分子遗传与育种和表观遗传学等领域的研究。(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开展生态生物化学与环境健康、生物资源生化成分分析及生理机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等领域的研究。(3)微生物学:开展微生物天然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制备、发酵食品开发和安全监测、环境微生物检测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研究。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依托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柔性显示材料与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开展科研和研究生教学工作。拥有“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湖北省优势学科群、武汉市“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及江汉大学“功能材料与污染控制化学”优势学科群,拥有化学工程与工艺湖北省本科品牌建设专业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化工实践与创新湖北省重点教学实验示范中心,湖北省高校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化学环境工程研发推广中心”,武汉市“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及1个省研究生工作站等学科平台。实验室总面积达38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5470万元。本学科研究方向研究团队现有专职教师36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8人;目前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2项,科研经费充足,研究方向稳定。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紧密结合国家、湖北省及武汉地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主要依托工业烟尘污染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江汉大学院士工作站、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化学环境工程研发推广中心、红安县新型产业园金源科技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湖北省产学研基地、湖北省环境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赛默飞世尔科技共建“环境与健康联合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及产学研基地,已形成了颗粒物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有害气体净化理论与技术、环境污染化学、环境毒理与健康等4个稳定的特色研究方向,在湖北省内具有明显竞争优势。本学科拥有一支科研及教学水平较高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专职队伍中拥有湖北省中青年优秀科技团队1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国家模范教师1人。兼职队伍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领衔的海外特聘教授和国内知名专家组成,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名。

  化学工程与技术作为我校的传统优势特色学科之一,是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湖北省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和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的主干学科,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烟尘污染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柔性显示材料与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创新平台,围绕新型光电子化学材料的合成与应用,形成了绿色化学工艺、光电功能化学、光电催化、化工过程强化及模拟等优势特色研究方向。由本学科支撑的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为湖北省品牌专业、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本学科拥有湖北省教学团队1个、湖北省中青年优秀科技团队1个,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相长、科研服务生产、生产促进教学科研的鲜明学科特色,近五年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拥有华烁产学研一体化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中石化武汉分公司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等省级研究生校外创新实践基地。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加拿大皇家科学研究院、西交利物浦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实施了一系列研究生培养国际化项目,为本学科应用性、国际性、创新性高层次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条件。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有效地服务地方政府与企业,本学科连续多年为武汉市经济委员撰写“武汉工业发展报告”,与武汉供销总社、武汉农业集团、汉口银行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承担了多项来自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科研课题。该学科广泛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先后有22名研究生分别赴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海外著名高校访学,占在校生的60%。

  基础医学是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有近60年建设积淀,已形成6个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包括生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现有教师65人,其中教授9人,硕士生导师14人,博士学位47人。长江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楚天学者5人、省产业教授1人、黄鹤英才4人。近5年承担国家项目27项,省、市项目52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247篇,其中SCI54篇,申请专利15项,承办国际性学术会议1次,派遣骨干出国深造60人次。研究平台设施完备,教学科研平台、基地和实验室面积6526m2,设备总价值3520万元。拥有众多医学图书、数据库及电子资源。

  社会工作硕士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社会政策法规,具备较强的社会福利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胜任针对不同人群及领域的社会福利服务与社会组织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教育硕士培养实行由高校、武汉市中小学校、教育部门构建的全程职业“双课堂”培养模式。学校与武汉市优秀中小学校和教研机构签订了教学实践基地协议,兼顾到不同学段、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科的学习群体。学校在教师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已形成以教师教育为鲜明特色的教育学科群,拥有与行业共同建设的专业化教学团队和导师团队。

  体育硕士包括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三个领域。将注重研究生“应用性和创造性”能力培养,在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与武汉市中小学、湖北省体育局、武汉体育学院、武汉市体育局、武汉体育中心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面向武汉市,服务于武汉市。针对武汉市的特色项目学校、重点竞技体育项目、影响力大的社会体育项目开展社会实践,鼓励研究生参与体育教学改革,运动训练一线队伍的训练与保障,大型赛事的组织服务,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基层社区体育文化的推广等。

  应用心理硕士是主要面向教育、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具有一批长期从亊心理学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任教师,在心理健康的教学和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具有较长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辅修专业培养和管理心理与行为科学硕士学位点建设的历史。实施由高校、企亊业单位构建“双课堂”联合培养模式,实行校内导师加校外导师的双导师制度,已经与多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过程高度重视实践教学,重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控制工程硕士采用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理念,实行“双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拥有一支年富力强、科研成果丰硕、具有海外学习交流经历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学校围绕“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重点培养掌握物联网核心技术、大数据挖掘技术、智能监控技术、过程装备与控制技术的优秀研究生,为社会输送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学校拥有省市级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基地,为培养控制工程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实践及创新创业场所。

  临床医学硕士实行“全程临床实践基地培养”研究生培养模式。依托“基础医学”省重点学科,采取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相结合(即学历证、学位证、执业医师资格证、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等“四证结合”)的模式,培养临床型高级医学人才。目前,学校与武汉市中心医院(江汉大学临床医学院)、武汉市普爱医院(江汉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北省中山医院(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等大型医院共建10余个临床实践基地。其中,武汉市儿童医院于2016年获批为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

  艺术硕士实行“双向嵌入”的研究生培养培养模式。依托“美术学”、“设计学”等市重点学科,学校从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三个层面,与协作单位相互嵌入,建立起一个运作良好的教育平台,进行高层次的艺术人才培养。学校与湖北美术馆、武汉开发区汤湖美术馆、武汉博物馆、武汉广播电视台、湖北广播电视台等单位签订了共29家实践基地,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平台和条件,鼓励研究生利用这些基地和平台,积极开展实习实训、画展、设计展、公共艺术普及教育、公益活动等。

  (三)培养机制

  在国家“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背景下,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我校从研究生奖助体系、创新实践、高水平联合培养、教育教学、学位点建设管理等方面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

  1.组织机构。学校成立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生招生政策制定和组织招生工作。成立研究生奖助学金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生奖助学金政策制定和组织评审工作。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制定学位授予标准和开展学位授予审核工作。成立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加强对硕士专业学位建设工作的指导,保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2.研究生奖助体系。学校设立的奖学金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各类单项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和科研创新成果奖;助学金主要包括国家助学金、市政府助学金、学校助学金、“三助一辅”岗位津贴、特殊困难补助等;此外鼓励企事业单位来校设立研究生专项奖学金,如武商励志奖学金、武汉市供销社设立的“九源励才奖学金”、“昱申翔奖学金”等。

好成绩,从选择好老师开始

赵宇 考研政治

全国优秀高端教育品牌学府考研精品课研发团队,旨在为每一位考研学子提供最有效、最贴近实战的考研辅导课程

立即预约

热门专题

已有2015名学员在学府学习

你想学什么?写出来

Copyright© 2009-2020 北京学之府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xue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02389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