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
基本信息
专业
|
105100 |
专业名称
|
临床医学 |
学制
|
3 |
学位类型
|
专业学位 |
学院名称
|
124 |
联系人
|
李慧 |
联系电话
|
0755-86172329 |
电子信箱
|
medyjs@szu.edu.cn |
初试科目
|
[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306]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 | ||
复试科目
|
[FS72]内科学;[FS73]神经病学;[FS74]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FS75]皮肤病与性病学;[FS76]影像医学与核医学;[FS77]外 |
专业方向及指导教师
专业方向代码
|
专业方向
|
指导教师
|
01
|
内科学
|
郑金鑫,刘映霞,阎德文,任新玲,孙喜琢,郭琳,王静,余小平,徐龙,万启军,窦清理,宋志,武晓静,陈延伟,陆坚,李金秀,陈伟红,吴 明,陈海波,李海鹰,杜新,张秀丽,李强,张敏,邓启文,余治健,祝胜郎,汪新宇,杜冀晖 |
02
|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
荣晗,杨海晨,杨梅,彭子文,卢建平 |
03
|
皮肤病与性病学
|
陈宏翔,王俐,陆原,于波,廉翠红,柴宝 |
04
|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
熊奕,夏军,吕云罡,李振洲,熊华花,陈芸,杜端明,贡雪灏,黄铁军,邹立秋,吴光耀 |
05
|
外科学
|
熊建义,陶蔚,李晓武,詹勇强,张飞,杜世新,刘忠,黄贤键,张秋生,曾晖,任凯,高纪东,陈保东,朱锦宇,张勇,陈富勇,黄国栋,巩鹏,朱国献,王祥卫,易石坚,梅红兵,汪静,蔡晓东,张世权,李学东,李海军,颜滨,张晓明,张猛,何劲松,潘晓华,刘嘉林,白晓东,易伟宏,韩伟,陶惠人,牟巨伟,韩溟,宫崧峰 |
06
|
妇产科学
|
吴雪清,赵卫华,秦成路,余志英,乐爱文,盛修贵,张帝开,方光光,韦枝红 |
07
|
眼科学
|
汪建涛,窦晓燕,于莉,叶琳,赵军,郭萍,蔡莉,闫晓河,张国明,邓宏伟 |
08
|
耳鼻咽喉科学
|
聂国辉,张庆丰,杨贵,卢永田,苗北平,曾宪海,李烁 |
09
|
肿瘤学
|
李宇清,刘向宇,高文斌,郑剑锋,谢妮,杜彩文,田耕,王树滨,于力 |
10
|
运动医学
|
朱伟民,杨大志,王大平 |
11
|
麻醉学
|
刘志恒,孙焱芫,廖翔,肖礼祖 |
12
|
全科医学
|
尹朝霞,汪志宏,陈向东 |
13
|
神经病学
|
任力杰,杨春水,刘文兰,朱飞奇,陈小武,肖小华 |
14
|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
王玉龙,赵宁 |
专业介绍
105101内科学(二级学科):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呼吸内科是医院重点学科,在学科带头人张敏主任的带领下专科优势临床技术有:哮喘的规范化诊疗、肺癌的早期诊断及介入治疗、慢阻肺等呼吸危重症救治等。我科拥有Drager-Evita4、拉菲尔呼吸机、无创呼吸机;电子气管镜及图文处理系统、纤维支气管镜、电子可弯曲内科胸腔镜、氩气刀、冷冻设备;大型肺功能仪、FeNO检测仪等先进仪器设备。目前我科能够开展急、慢性呼吸衰竭病人的机械通气支持,经气管镜行肺活检、灌洗、刷检、针吸及气管旁淋巴结活检、肺功能检查、药物气道激发和舒张试验,运动心肺功能检查,睡眠呼吸障碍疾病诊断和治疗,经皮胸膜活检术,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和内科胸腔镜检查等。对呼吸系统常见及疑难危重症疾病方面均有系统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参与管床值班规培医师给予0.3系数奖金。科室每月2次读书报告会、2次教学查房、4次小讲课。让你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我科于2012年取得呼吸药物临床试验基地资质。与深圳大学、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等多家单位进行科研合作,能更好的培养和锻炼你的科研思维。
内分泌科成立于1993年,2003年成为深圳首批重点医学专科。在学科带头人阎德文主任带领下内分泌专科特色有:1.优势技术:葡萄糖钳夹技术、糖尿病3C疗法技术、DXA骨密度检测与骨转换标志物评估技术、糖尿病β-CVK(β细胞-心脏血管肾脏)评估体系与生物信息库,糖尿病“缓解治疗”方案、糖尿病并发症诊疗方案、早发糖尿病诊断方案、骨质疏松与痛风诊疗方案、内分泌性高血压诊疗方案,内分泌代谢病临床表型分析平台、遗传内分泌代谢病精准诊疗平台(湘雅联合)、垂体瘤及鞍区疾病多学科诊治平台、糖尿病社区规范化管理指导平台、多层次糖尿病教育平台(大爱深圳糖尿病学院)等,具有区域学科领先地位和解决复杂疑难临床问题的能力。2.专科特色:明确学科重点研究方向,重构学科临床研究团队,创新学科运行机制、强化专科内涵建设,以适应服务“糖尿病为主体、肥胖相关代谢病和经典内分泌病为两翼”的疾病谱变化。3.新技术新项目: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法胰岛素脱敏治疗、iPro2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改良饥饿试验、ACTH兴奋诊断迟发型的21羟化酶缺乏试验、糖尿病新五项、亚光蓝分光光度法监测血清硫化氢、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25(OH)VD、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4.科研教学: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项目分别有 2、1、13项,累计经费350万元;已完成课题4项,获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成果奖各 1 项;承担深圳大学医学院临床课程教学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举办国家级、省级与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各2、4和5项;连续举办5届深圳大学糖尿病、肥胖与代谢病中心PI秋季会议、首届深圳“三名”代谢内分泌论坛。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16 篇(其中SCI 8篇,第一作者6篇),公开出版学术专著4部,培养硕士研究生7名。
消化内科以消化内镜技术为特色及重点发展方向;能够开展ERPC及其相关治疗技术、超声内镜及其相关技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及硬化治疗、消化道支架置入术、内镜下消化道粘膜切除术、内镜下消化道粘膜剥离术(ESD)、内镜下消化道粘膜全层切除术、内镜下隧道技术、贲门失弛缓的内镜治疗(POEM)、NOSTE技术,为深圳市开展临床及消化内镜技术最多、完成高难度手术最多的单位,处于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学科带头人孙大勇教授尤其擅长ERCP技术,在整个华南地区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能够对广东省乃至省外医院进行技术指导。消化内科与诺贝尔奖获者马歇尔教授合作,开展幽门螺杆菌基础及临床研究,合作招收博士及博士后。
肾内科是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和深圳市重点学科。具有目前全球最先进的血液净化水处理系统、透析液中央浓缩供液系统及血液净化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等先进设备。专科优势:临床技术有经皮肾活组织检查术(肾穿刺,全市最多)、大剂量肝素腹腔内应用提高腹膜透析效能(首创)、在线配置碳酸盐置换液用于危重患者床旁血液净化抢救治疗(首创)、局部枸橼酸抗凝技术在高危出血的透析患者中的应用(首创)、单泵血液透析机行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的临床应用(首创)、血液灌流和血液透析序贯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领先)、低温技术在低血压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领先)。学科带头人万启军主任带领下我科以专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与重大疾病需求为先导,确立本科医疗和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创立了自己的学科特色:
一、形成了IgA肾病和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和治疗特色,从基础到临床研究及应用,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成果,尤其是难治性肾炎的诊治在珠三角地区处于先进水平;
二、狼疮性肾炎和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在珠三角也处于先进水平;
三、以创新的理念深化血液净化系列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确立了在本地区血液净化领域的优势品牌,作为广东省首批血液净化培训基地和深圳地区唯一一家全国血液净化培训基地,为本市及周边地区培养了大量的血液净化人才;
四、逐步形成了以慢性肾脏病生物标记物为主线的转化医学科研平台。肾内科初步形成了以临床医疗为主体,科研和人才培养为两翼,建设“特色鲜明,技术一流,服务一流,患者首选”的广东省和深圳市重点医学学科。
学科带头人:万启军,医学博士,肾内科主任,
心内科是我院重点学科。目前全科共三个病区,开放床位84张。学科优势:心内科是最早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诊疗绿色通道单位之一,同时也是深圳市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及深圳市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和副会长单位。2016年6月 成功申请并批准为“深圳市急性心肌梗死救治定点单位”,与全国最著名的心脏中心北京阜外医院合作,成功引进高润霖院士团队。专科优势:目前我科已开展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包括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钙化病变的旋磨 ,逆向导丝技术,FFR指导下冠脉介入精准治疗,复杂心律失常治疗如:房颤、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术 ,复杂起搏器植入如ICD、CRT等 。学科带头人:陈海波主任医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
血液内科由血液病区和血液病研究所两部分组成,是广东省位居前列的血液病学中心,是省、市两级血液内科临床重点学科。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荣获深圳市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血液病学专科第一名,学科辐射力强。
临床以血液病综合诊治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为重点,血液病研究所是深圳市血液病实验室检测与诊断中心。科室近5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部级和市厅级科研项目14项,累计经费1813万元;发表SCI论文10篇,中文核心期刊20篇;申请各类专利6项。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现有专业技术人员50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8人,本科21人。
学科带头人杜新,医学博士,留美博士后,主任医师, 博士后合作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东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以及深圳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承担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市厅级科研项目近10项,科研经费近600万元,自2006年起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
深圳大学附属南山医院
内科专业基地是深圳市临床技术能力和教学工作实力雄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之一,有省市级重点专科及“三名工程”项目6个,引进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汪忠镐院士胃食管反流病专科团队、复旦大学姜世勃教授感染性疾病诊疗团队、华中科技大学胡豫教授血液科团队、北京大学韩芳教授睡眠医学团队,2017年通过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有强大的学科优势;内科专业基地有优质的带教师资团队,尤其重视住院医师临床思维能力及临床技能的培养,近三年培养住院医师50余名,结业通过率达到100%!
深圳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原深圳市东湖医院)始建于1985年, 2010年10月医院整体搬迁至新院址—深圳市龙岗区布吉李朗,是由深圳市政府创办的一所大型现代化“强专科,大综合”的市属三级甲等医院。医院以感染病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与器官移植中心建设为两翼,以肝病、肺病、艾滋病、新发传染病4大医学中心建设为支柱,全力建设8个综合专科为支撑,打造深圳市医疗高地。
医院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规划病床500张,实际开放床位850张。医院现有在岗职工近150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56人,硕士学位211人。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1人。为深圳大学、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南华大学博士及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
医院大力推动重点学科建设,先后建成包括感染病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在内的15个国家及省市重点专科、重点实验室。2011年又分别获得广东省新发传染病诊治重点实验室。2013年医院感染科获得国家感染病临床重点专科。
借力市委市政府“三名工程”,医院以“柔性引才”为基本思路引进了包括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高福院士团队、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郑树森院士团队、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博奥生物集团程京院士团队、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李兰娟院士团队、解放军302医院王福生院士团队等12个院士、国家级重点学科团队。2017年5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正式获得广东省卫计委颁发的肝脏移植、肾脏移植资质。医院现全力建设器官移植中心,并以器官移植工作为龙头推动医疗水平综合发展,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
作为深圳科研领头单位之一,医院设有深圳市肝病研究所,实验室面积4682㎡,建设有P3实验室和SPF级动物室,其中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BSL-3)391㎡,动物实验室391㎡。近年来,医院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3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8项,获得科研经费累计超过2亿元;2012年感染病科引进的香港大学“新发传染病研究团队”获深圳市“孔雀计划”资助(2500万元);2015年获得深圳市卫生系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近3年发表SCI论文120余篇。
2017年,医院在学科建设方面突飞猛进,在自然出版集团以指数方式发布的“中国医院自然指数”排名全国第87位;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26个专科科技影响力排名中,结核病学排名全国第6位,传染病学排名全国第18位。2013年-2016年市政府先后批准并启动医院改扩建工程一期、二期建设。医院改扩建工程一期项目政府投资8.7亿元,新增床位850张,项目拟于2018年竣工并投入使用;改扩建工程二期项目政府投资27.3亿元,拟新建设床位950张,项目预计2020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改扩建工程建设完成后,医院总建筑面积超过43万平方米,总床位将达到2300张。
我院感染性疾病科(包括传染科、艾滋病科、肺病科、肝病科4个亚专科) 2013年获得感染病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广东省感染性疾病临床重点专科。本专业主要在病毒性肝炎免疫致病机理、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耐药预测及防治、中药抗肝纤维化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深圳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心内科由住院病房、门诊、重症监护(CCU)、介入导管室分四部分组成。年收治1000多例各种心血管疾病患者,治愈好转率达95%以上,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收治疾病常见的有:各类冠心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重症心力衰竭;各类型心肌病、心肌炎;各类型瓣膜病;各类型心律失常;原发和继发性高血压;各类型心包疾病;多器官功能障碍等。
开展项目:已开展心血管介入检查与治疗多年,如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内球囊成形术,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永久性及临时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右心导管术,肾动脉造影,肾动脉交感神经节射频消融,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冠脉畸形封堵,先心病畸形封堵,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等手术。未发生大的手术相关并发症。
105102儿科学(二级学科):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儿科是医院重点学科,科室医护人员共6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10人、博士 1 人、硕士11人、硕士生导师1人。开放床位90张,开设新生儿科、普儿病区、重症监护、门急诊、儿童保健、儿童康复训练、神经电生理、心理测验、肺功能检查。拥有中央监护仪、多功能抢救台、新生儿呼吸机、无创呼吸机、儿童呼吸机、高频呼吸机、儿童脑功能监护仪、儿童视频脑电图仪、脑干诱发电位仪、儿童肺功能仪、儿童经颅磁治疗仪、脑循环治疗仪、认知语言训练仪、多感官训练系统、儿童康复训练器材等设备。主要诊治病种有新生儿疾病、地中海贫血、肺炎、哮喘、脓毒症、癫痫、脑病、神经发育障碍、晕厥、先心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肾病、结缔组织病、糖尿病、遗传代谢病等。年门急诊病人近10万人次,年住院病人7000多人次。
专科优势
儿科在神经系统疾病诊疗与康复、地中海贫血诊治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创立和开展高危儿脑损伤“四维动态”早期干预治疗模式,多次举办儿童神经康复论坛和国家级学术会议,开展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自体造血干细胞基因修复治疗儿童遗传性脑白质营养不良和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严重缺氧缺血性脑病,在儿童脑损伤神经修复和康复治疗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重型地中海贫血规范化诊治和管理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为全国地中海贫血诊治诊示范中心,白血病定点诊治医院(科室)。
三、学科带头人
陈光福,男,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儿童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委、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儿童发育和康复分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常委、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儿科和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医学会社区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脑发育和脑病防治学会常务理事事,广东省抗癫痫协会理事,广东省残疾人康复协会脑瘫专业委员会常委、深圳市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神经康复学组组长、深圳市地贫防治协会会长。从事儿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30余年,研究方向为儿童神经系统疾病诊治、新生儿脑损伤早期干预、神经发育、神经修复和康复。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科研课题3项,主持完成省市级科研课题4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发明专利2项。主编专著8部,发表论文60余篇。
四、科室荣誉
儿科曾荣获中共深圳市委市政府授予的“文明示范窗口”称号,多次荣获学校、医院授予的优秀教研室、住培基地称号,以及市卫计委授予的“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五、科研教学
近5年承担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4项,主编《实用儿童脑病学》,发表论文 15篇,承担深圳大学儿科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学工作。
六、学员待遇
科室根据学员的工作情况可提供补贴和外出学习的机会。学员毕业后达到儿科高年资住院医师水平。
深圳大学附属南山医院
儿科专业基地
儿科是目前深圳西部中心区域综合性医院实力最强,技术能力最雄厚的科室之一。新生儿科是院级重点学科,是广东医科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已培养儿科(专业型)硕士生多名。儿科现有床位105张,医护人员配置合理,研究生学历以上约占40%,中级职称以上约占91%。亚专业分组为:心血管、呼吸、内分泌、肾脏、消化、血液、神经、重症医学、新生儿、门(急)诊等,已涵盖儿科三级学科,学术气氛浓厚。儿科在全市范围内首家开展“PBL、微格及三明治”等新教学方法,推行“Mini-cex”形成性考核评价
105104神经病学(二级学科)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是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重点学科,深圳市唯一的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深圳市脑血管病救治与质量控制中心的挂靠单位,深圳市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综合卒中中心双中心挂牌单位,
基本概况:学科总专业技术人员59人,其中医师23人,护士32人,助理护士4人。正高职称9人,副高职称6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9人。
学科发展历史:
2012年取得国家卫计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2013年建立深圳市脑血管病公共服务平台;2014年成为深圳市脑血管救治和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在深圳市率先普及开展发泡试验、建立一站式溶栓绿色通道 ;2015年获得高级卒中中心、与北京天坛医院合作共建三名工程 ;2016年国内首创推出溶栓地图;2017年成为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系统疾病专科联盟成员,学科与院内多学科联合组织的脑卒中一体化溶栓模式“急速圈”在全国品管圈大赛获一等奖,在国际品管圈大赛中获银奖。2016年-2017年学科连续两年在深圳市医学科技影响力专科排行榜上名列第一;2018年成立“深圳市脑卒中学会”并获医疗质量安全先进科室。
学科带头人: 任力杰 任力杰,神经内科科主任,教研室主任,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兼任脑防办主任、脑科中心副主任。是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认知科学协会监事长、深圳市脑血管病救治与质量控制中心办公室主任和深圳市卒中学会会长。近年来在深圳市的卒中筛查、卒中救治、卒中中心建设、卒中临床研究及医疗质量控制与改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获得各类基金资助20余项,发表十余篇SCI文章。2014年获得“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2016年提出并创建了区域性心脑血管病救治网“深圳溶栓地图”,并在全国多个城市获得推广,2017年因此获深圳市委十大"深圳锐意创新好青年"荣誉称号。2018年获得“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优秀中青年专家” 奖。
科室构架:由临床、科研、教学、三名工程(北京天坛医院深圳脑科中心)、脑健康关爱中心、党支部(图六)、民主化小组、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组成科室主体;临床注重亚专科建设,结合MDT模式构建临床业务团队。
专科优势:现学科开设病床75张,分为脑血管病区和神经综合病区。共有床位75张,年门诊量达5.5万人次,年住院病人2500人次。现分为脑血管病区和神经综合病区。拥有美国,澳大利亚脑电图、丹麦、俄罗斯肌电图及诱发电位,德国经颅多普勒(图七),血栓弹力图仪、血小板聚集仪、动脉硬化检测仪、PLA2检测仪及科室内小型头部CT等先进设备。学科对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神经系统变性、脱髓鞘疾病、癫痫、帕金森病、痴呆、肌肉疾病,周围神经病,眩晕、头痛等疾病及部分疑难病有深入的研究,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地区优势;开通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绿色通道,超早期溶栓治疗,开展了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及肉毒毒素治疗包括面肌痉挛、痉挛性斜颈等,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手法复位,疼痛专科治疗等。
神经内科具有卓越的专科优势临床技术:基于“LEAN”概念的一站式溶栓通道、磷脂酶A2评估颈动脉斑块、经颅多普勒超声栓子监测及发泡试验(图八)、肉毒素注射、疼痛治疗、耳石症手法复位、脑脊液细胞学分析等。
专科特色:(脑血管病专科:作为深圳市唯一的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优秀基地医院及高级卒中中心,脑卒中高危病人的筛查与防治及跟踪随访起到示范效应,同时在联合应用TCD、MRI、CTA、DSA 等脑血管病影像评估方面获得了突出的临床研究成果,在针对病因的个体化治疗达国内领先水平,并发挥疑难病的诊治优势,力争院内解决。专科筹建了卒中单元,搭建了深圳市卫人委和医学中心领导下的脑卒中救治与质量控制平台。
神经功能专科:在市内进行帕金森病、癫痫的规范化诊治,率先开展肉毒毒素治疗神经系统多种运动障碍病;
眩晕头痛专科:全面开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及手法复位治疗;少见疑难头痛的诊断和治疗。
认知心理专科:开展痴呆、睡眠障碍、焦虑抑郁障碍疾病的量表评估和规范化治疗。
神经电生理:开展了多项技术,同时成立了深圳市神经电生理协会在深圳市神经电生理专业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在卒中单元病房内,血管神经病学中心医师组成专业化卒中小组,对于进一步收入院的每位患者进行全面评价,在统一、规范而又个体化的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备相应心理、语言、吞咽功能康复治疗。住院患者及家属不仅在住院期间会接受健康宣教,出院后会有专业医师及护士电话随访进行日常指导及答疑。并配有预防门诊,长期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及治疗。先进的组织化卒中医疗不仅进一步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同时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患者治疗费用,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新技术新项目:近年学科开展了一系列的新技术新项目,其中有国际领先的扁鹊飞救救治系统,国内领先的一站式溶栓绿色通道(图十六),微栓子监测,深圳市最早普及开展发泡实验、微栓子监测,还有帕金森病的超声检查,长程视频脑电图,神经心理测评等。
学科平台建设取得进展:依托“2个高端平台”国家卫计委、深圳市发改委,“三个临床中心”中国卒中学会、国家卫计委、深圳市医管中心,使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深圳首护者脑健康关爱中心(脑康会) 、卫生部脑卒中筛查基地科研型医院、深圳市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公共服务平台、深圳市脑血管病救治与质量控制中心相继在我院成立;临床教学被深圳市继续教育中心设为“深圳市脑卒中临床实验基地”和“深圳市脑卒中适宜技术培训中心”。
对外合作:学科引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神经病学团队,建设北京天坛医院深圳脑科中心,不断派我科医护人员至天坛医院学习培训,并作为临床研究分中心参与各重大专项研究。天坛专家定期在我院查房、会诊、授课,通过北京天坛医院的名医名院效应,我科在医、教、研各方面全面发展,在建设全国一流神经内科的道路上更进了一步。 同时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开展多项合作,柔性引进香港大学李超教授作为客座教授,建立临床研究中心和国际合作联盟。
科研成果:近三年获得基金20余项,主要以临床科研为突破点,承担了国家级临床科研究分中心项目3项,省级研究项目2项,市级课题18项,发明专利三项,发表论文SCI论文8篇、中文核心期刊30余篇、论著10余本。指导硕士研究生21名,联合培养博士后2名。
依托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建立协同研究网络:学科积极推进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建设,利用国家卫计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深圳市脑血管病救治与质量控制中心以及深圳市脑卒中救治网“溶栓地图” 的平台及基础,(图二十一、图二十二),积极推进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建设(图二十三), 2018年学科启动惠阳三和医院、葵冲人民医院、坪山人民医院等专科联盟建设,打造深圳市脑血管病社区筛查预防-三级医院急诊救治-二级医院和社区康复的综合治疗闭环模式。 依托三名工程天坛医院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2017年成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系统疾病专科联盟的成员单位,与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龙华人民医院、龙华中心医院积极建立区域协同研究网络。
未来发展:我科将制定重点专科三步走(医院重点专科、深圳市重点专科、广东省重点专科)战略,以病人为中心,以两个平台 “基地平台(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和“质控平台(深圳脑血管病救治和质量控制中心)”为基础,以 “三名工程和三甲复审”为抓手,以四个建设(学科建设、管理建设、文化建设、人才建设)为核心, 把临床、教学、科研、培训、预防五方面全面发展作为指导思想 ,全面提升我科水平和树立二院神经内科优质品牌,争取把我科打造成深圳市神经内科的学术高地,同时也为医院打造高水平专科贡献一份力量。
学科计划在2年内成为深圳市重点专科,在5年内建设成为广东省重点专科,建立深圳市国家级卒中示范中心和深圳市神经系统疾病疑难病会诊中心,形成明确的专科水平标志和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整体计划部署4个中心和7个亚专科5个协作组,由科室学科带头人按照脑血管病发展模式统一制定发展规划和人员布局,开展专科门诊,各亚专科制定5年发展计划并责任到人,使各亚专科水平3年内在深圳市保持在前三名,其中四个中心:脑血管病中心、神经疑难病会诊中心、眩晕中心、功能神经中心成为深圳市的特色亚专科。
科室专科管理
秉承“为人民健康服务”宗旨和“团结、笃实、创新、发展”核心价值观,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必将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打造出一流的神经疾病诊治品牌!
105105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二级学科):
深圳大学精神卫生学院(康宁医院)始建于1980年,是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直属医疗卫生单位,深圳市唯一一家集预防、医疗、康复、科研、教学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2007年医院加挂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承担全市精神卫生防治和康复技术指导,流浪精神病人救治救助和精神病强制医疗等任务。
中心/医院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3.5万平方米,核定床位630张。截至2017年,全院在岗职工735人,研究生113人(博士23人,硕士90人),高级职称84人。年门、急诊量25万人次,年收治住院患者近8000人次。拥有3.0TMRI、16排CT、DR、rTMS等先进设备。建设中的坪山院区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一期床位800张,拟于2018年试业。业务科室分为临床服务、社区防治、科学研究等三大系列,组建了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儿童孤独症、老年痴呆症、药物依赖、睡眠障碍、社区防治及自杀预防和生物标记及精神影像等10个专病专家诊疗研究团队。儿少精神科、情感障碍科、临床心理科、社区防治科、精神康复科、司法鉴定科,已成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配置最完备、最具发展潜力的专科。
中心/医院是广东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协同单位(精神科)、广东省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精神科)、广东省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是安徽医科大学深圳精神卫生临床学院、深圳大学精神卫生学院、济宁医学院深圳精神卫生临床学院,市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拥有临床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脑神经发育障碍康复技术工程实验室等市级实验室。积极推进市政府“医疗卫生三名工程”,与北大六院陆林教授团队、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方贻儒教授团队、墨尔本大学Ian Everall教授团队和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波士顿儿童医院儿少精神科Myron Lowell Belfer教授团队等引进团队深入合作。
中心/医院坚持以“打造中国最雅致的学术性研究型精神卫生中心”为愿景,以“守护深圳人内心的安宁”为使命,恪守“精业守诚、厚德致和”的院训,不断探索和完善具有深圳特色的“院前预防-院中诊疗-院后康复及管理”的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力求做出深圳特色、深圳气派,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身心健康作出贡献。2010年以来,一直名列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中国最佳专科排行榜精神专科医院前十位。2017年荣膺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
深圳市康宁医院于2013年挂牌成为深圳大学精神卫生学院,2015年招收首批深圳大学医学部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国内紧缺专业,本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备,现有硕士生导师6名,其中博士4名、硕士2名,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1名,自2015年以来培养研究生4名。本学位点导师近6年来承担课题21项,其中国自然1项、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5项、市厅级项目12项、市级横向课题3项,获批科研经费718余万元,发表SCI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5部。
本团队学科带头人刘铁榜教授,2011年获中国医师协会“中国杰出精神科医师奖”,现任深圳市康宁医院院长、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深圳市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等。从事精神医学临床、科研、教学、社区防治工作34年,培养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临床心理学等专业博士硕士近30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名义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论文15篇(总影响因子58.2118,单篇最高影响因子8.286);创建精神卫生服务“院前预防-院中诊疗-院后康复和管理”的深圳模式,大胆探索和引进多学科工作团队和专病专家团队工作模式,将康复治疗师、音乐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及专业社工等引入深圳市精神卫生服务领域,积极推动精神卫生服务向社区转移,推动医院向学术性研究型医院转型,领导深圳市康宁医院两次获得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分裂症患者回归杰出贡献奖”,连续七年位居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中国最佳精神专科”排行榜前十位。
本学科导师团队主要研究方向:重性精神疾病尤其双相障碍的生物学与临床诊疗;社区防治及自杀预防诊疗;儿童孤独症的生物学与临床诊疗;精神疾病生物标记及精神影像研究;药物依赖、成瘾医学;抑郁焦虑障碍等。
105106皮肤病与性病学(二级学科):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皮肤性病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积累,目前已成为具有较大规模、在深圳市的本学科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地位的三甲医院专科排名前茅。并且作为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具有自己独立的教研室, 整个科室充满了十足的活力和朝气。
一批毕业于全国医学名校的主任、副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组成了高水平的骨干医疗团队;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全科医护人员具备优秀的医学专业素质,有着良好的医德医风。
最近几年来,我们在皮肤病和性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拥有全市最多的皮肤科病房床数量;门诊设有皮肤真菌室、激光美容室、冷冻治疗室、紫外线理疗室、激光理疗室、性病诊查室、性病治疗室等;能开展与皮肤病、性病相关的特色检查和研究。皮肤性病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科室的新兴亮点。
荣誉及学科发展前景:
新设备和特色治疗项目的开展,为难治性皮肤病、性病和免疫相关性皮肤病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疗效保证。
临床特色:多种类、多波长的现代激光治疗系统;自血穴位注射疗法;皮肤性病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瘙痒性和过敏性疾病的生物物理治疗系统。
科研及教学优势:师资力量:博士2人,硕士多名,主任医师、教授、欧洲访问学者归来2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市级课题多项,课题经费充足,并且为深大、安徽医科大学、汕头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培养硕士多名。
105107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二级学科):
超声科集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2005被评为深圳市医学重点专科,2010年获广东省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资格,2013年获国家级超声专业规培基地资格。是深圳大学第一临床学院临床医学本科教学基地。深圳大学医学院、广州医科大学、广东医科大学、汕头大学医学院及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影像与核医学专业博/硕士学位点。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超声医务人员全国培训基地。
科室主要分为两个病区,另分院、体检部、特诊科、急诊科各有一部。拥有诊室45间,大型进口、国产彩色超声诊断仪58台。业务涵盖心血管、腹部、妇产科、浅表器官、介入超声、肌骨超声等超声医学各个领域。拥有一支技术水平高、综合实力雄厚、服务优良的专业队伍,全科共有医师51人,护理人员14人,规陪学员21人。其中正高5人,副高13人,中、初级33人,博士5名,硕士23名。
学科特色及优势
经多年发展,在盆底超声、浅表器官超声、超声造影、超声弹性成像、心血管超声、肌骨超声、介入超声等领域业已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目前分为6个亚专科发展方向,在广东省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2017年成功引进“三名工程”北京安贞医院先天性心脏病产前产后一体化管理团队,将为科室未来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科室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4名,南方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副教授4名,持有规培师资证带教师资16名。承担了安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汕头大学医学院、深圳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等多所医学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和规培生教学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生教学任务,并业已从中山大学招收博士后。培养硕士研究生35名。近3年立项各级课题13项,发表SCI论文25篇,核心期刊论文30篇,共获得资助经费800余万。
学科带头人及专家介绍
学科带头人贡雪灏、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超声科副主任兼教学主任,从事临床超声诊断工作25年,擅长腹部、浅表器官、妇产科疾病超声诊断。担任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腹部超声专业委员会、超声治疗及生物效应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超声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甲状腺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医学会超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会理事。近3年主持广东省和深圳市等科研课题4项,总经费320余万。以第1及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1篇,其中SCI收录8篇 。迄今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博士后1名 。
熊华花、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于解放军总医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研究所进修学习。取得卫生部举办的脑卒中血管超声规范化培训资质,任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脑卒中筛查与防控基地超声组组长。担任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浅表器官与外周血管超声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血管超声专业委员会 常委;国际血管联盟(IUA)中国分部专家委员会 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 委员;广东省女医师协会 常务委员;深圳市超声医学工程学会 常务理事;深圳市卒中学会 理事。《临床超声医学》、《现代超声显像诊断学》、《浅表器官超声》第一版和第二版的编委。其研究方向为心脏、血管、浅表器官超声诊断。主持深港合作项目、深圳市科创委科研项目共4项,在本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文章11篇。
李振洲、医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超声科教学秘书。从事超声诊断工作15年,擅长心脏、血管、肌骨、浅表器官疾病超声诊断。曾作为访问学者于美国费城Drexel大学附属医院及托马斯杰斐逊大学医院、德国奥格斯堡医院学习,并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及上海华山医院进修。担任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超声心动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肌骨超声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超声专业委员会理事,深圳市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肌骨超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卒中学会理事。
近3年承担广东省及深圳市科研课题4项,总经费230万元,以第一作者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8篇,其中SCI收录5篇,最高影响因子6.85(JASE)。3篇学术论文入选参加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ASE)、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美国心脏学会(AHA)举办的大会交流。参与《现代超声显像诊断学》、《浅表器官超声医学》等的编著及《胎儿心血管超声影像学》的翻译。
放射科是目前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放射诊断专业市属大型综合医院唯一重点建设学科,是国家首批医学影像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是深圳大学医学影像本科教学基地,深圳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汕头大学及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影像与核医学专业硕士点,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GCP(影像专业) 试验基地,是罕见病/疑难病会诊平台(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http://www.17huizhen.com/)的首个影像会诊中心。
目前科内配有:数字胃肠机1台,DR共7台,数字乳腺钼靶机1台,多层螺旋CT机3台,高场强MR机3台。全科医师34人,技师28人,护士6人。其中正高5人,副高17人,中级28人,其中17名主治医师均获得省级以上师资资格证。
放射科优势及特色
通过市政府的“三名工程”计划,医学影像科与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共建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影像远程会诊中心”、“北京协和医学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联合影像教学基地”。启用O2O(线上线下协调发展)模式建立“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了影像诊断及教学水平。
放射科各亚专科技术力量雄厚,诊疗水平高,能够充分利用本专业传统 X 线、CT、MR等先进设备,全面开展各种常规检查项目,开发应用各种功能成像技术(如 SSD、NAVIGATE、VR、Perfusion、DWI、DTI、MRS、BOLD、SWI等)对各种疑难疾病进行诊断,诊断水平达到国家及省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近5年科室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3篇,SCI论文12篇,获批省、市级课题18项,开展各种新技术17项,共获得资金1200万元。
本科室有2名硕士生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培养期间实习导师负责制,教学质量责任到人。着重加强对研究生综合素质、基本理论及临床技能、专业外语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制定个性化培训计划,每周一小讲课及读书报告会,每周二至周五教学阅片、疑难病例讨论及病理汇报讨论。在老师指导下参与临床工作,并根据实际承担的工作给予相应补贴(1000-2000元)。研究生期间,根据情况安排各种外出参会及学习的机会。通过学习,使每位研究生毕业时达到中等年资住院医师的水平及优秀的科研能力。近5年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
学科带头人及专家介绍
学科带头人雷益教授、主任医师,现为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硕士生导师。并担任深圳市放射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神经影像专业学组组长,广东省放射专业学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磁共振应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放射学实践》、《中国CT和MRI》杂志编委,罕少见疑难病会诊平台首席专家之一。临床经验丰富,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系统影像诊断、运动医学及乳腺疾病MRI影像诊断。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3篇为SCI收录;主编专著两部;近年来主持深圳市研究项目3项,广东省研究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
夏军教授,医学影像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医学影像教研室教学主任,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系及深圳大学兼职教授,德国慕尼黑大学访问学者。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近30年,擅长中枢神经系统及头颈部疾病的影像诊断。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4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1篇,主编及副主编学术专著2部(人卫出版社出版),主持省、市级科研课题十余项。并担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磁共振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磁共振学组委员、北京神经变性病学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放射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肝脏病学会影像诊断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是《中国CT和MRI杂志》编委、罕少见疑难病会诊平台首席专家之一等学术任职。
核医学科在深圳一直是开展项目最齐全、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核医学科,长年保持龙头地位。科内共16人,其中医师3人,护士3人,技师10人;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技师2人;博士2人,硕士2人;硕士生导师1人。本科与介入治疗科合作床位22个,拥有SPECT、甲状腺功能测定仪等一批先进的仪器,开展的临床各项诊治工作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特别是对甲状腺疾病、肿瘤、肾脏疾病等的显像诊断及甲亢、甲状腺癌的治疗有深入研究,并且成立了独立的甲状腺门诊。
学科带头人黄铁军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现任深圳市核医学会执行主任委员、广东省核医学常委、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分会委员、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理事、现任市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擅长甲状腺疾病的核医学诊断和治疗。已发表核心期刊杂志与SCI文章多篇,并主持过多项市科创委重大课题;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项并评为深圳好医生。
在前景方面,我科有希望率先成为深圳地区第一家拥有PET-CT的三甲医院,目前PET-CT中心及核素治疗病房正在紧张筹建中。在科研及教学方面,我科近年来发表论文十几篇,其中SCI论文5篇,并且我科近年一直承担深圳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目前在读研究生1名,毕业研究生1名,规培学员累计10余名。在学生待遇方面,除国家规定的待遇外,我科出于关心与爱护,会给予学员适当的补贴,以适应深圳的物价水平。除了日常业务学习,我科可组织学生参加深圳市举办的核医学学术会议,为学员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
介入治疗科成立于1999年,具备国际最新型的“杂交手术室”模式,拥有专业的介入病房、优秀的伤口护理团队,设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凭借自身雄厚实力与专业特色,近十年来,我科在良恶性肿瘤血管介入治疗、消融治疗及靶向治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动脉狭窄的球囊支架成形术,出血性疾病的栓塞治疗 ,血管畸形的硬化消融、各部位病变穿刺活检定性,梗阻性黄疸、各部位囊肿及脓肿穿刺引流等业务方面取得显著疗效,完成介入手术达数万人次,在恶性肿瘤治疗方面倡导MDT(多学科诊疗模式),近年来与广州复大肿瘤医院合作,引进三名工程团队(徐克成教授氩氦刀治疗团队),开展了对各种恶性肿瘤的冷冻消融治疗。我科是深圳市开展介入治疗项目、例数最多的医疗机构之一,专注于肿瘤及血管性疾病的诊治, 赢得患者及业界的高度好评。
在科研、教学等方面,我科近年来承担并完成了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并获得市级成果奖1项,发表SCI论文、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等学术论文2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同时承担了深圳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汕头大学医学院、广州医科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等多所医学院校的硕士、本科和规培生教学任务,并作为深圳市专业规范化医师培训基地承担了各区级医院医生进修培养工作。
我科现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2人,其中医学博士1人,医学硕士3人。我科是一个奋发向上、团结敬业的科室,拥有一支技术水平高、综合实力雄厚、服务优良的专业队伍,集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是介入专业住培生学习的理想选择。
学科带头人杜端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介入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博士。从事介入治疗临床工作20余年,率先在深圳市开展了颌面部血管瘤的无水酒精注射硬化治疗、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输液港植入术等多项介入治疗新技术,尤其擅长原发性肝癌、肺癌、宫颈癌的综合治疗,肝脏及肺部转移性肿瘤的动脉化疗栓塞术及热消融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血管成形术等各种肿瘤和血管性疾病的介入微创治疗,成功完成介入手术数千例,疗效显著。曾先后到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介入治疗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肿瘤中心访问学习,2004年获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07年获深圳市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能手。截至目前共承担类省市级科研课题3项,参研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7项,发表SCI论文、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等20多篇,参编学术专著2部。
105109外科学(二级学科):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一、基本情况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的基础是普通外科。我院普通外科是和深圳特区一起成长起来的,一直是医院重点发展学科。普通外科于1987年独立建制,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专科,主要包括甲状腺和乳腺外科、肝胆胰外科、胃肠外科、肛肠外科、血管外科等专科,编制床位数共230张,开放诊室9间,聘有医护人员127人,其中医师45人,护士82人;教授、主任医师17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5人,副主任护师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甲腺和乳腺外科、肝胆外科及血管外科为深圳市三名工程建设科室,甲腺和乳腺外科、肝胆外科为深圳市医学重点专科。年门诊量50000余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10000余人次,年手术6000余例。外科规范化培训基地目前是深圳市最大专科基地之一。
二、专科优势和特色
普通外科各级医护人员把外科临床作为工作的核心,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走学科专业化和特色化的道路。根据病人的要求和医疗技术方法的进展,不断学习新方法新技术,拓展专科新业务,促进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学科整体技术水平基本达到省内先进的行列。
甲状腺和乳腺外科:是深圳市最早成立的乳腺疾病专科,三名工程建设科室。专科率先在国内提出和倡导“人性化(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医学模式”在乳腺癌临床中的应用,并以此为基础,在2003年创建了国内首个乳腺癌康复俱乐部――“乳康会”。与美国、瑞典、日本、台湾及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国内著名乳腺中心建立广泛合作关系。专科开展的乳腺癌手术,特别是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术、微小乳腺癌麦默通微创切除活检术,以及乳腺癌辅助和新辅助基因靶向治疗,乳腺癌病人个案管理制度等已与国际接轨,并在国内相关专科领域处领先水平。目前开展具有特色的技术有:⑴乳腺微小良性疾病麦默通微创切除手术,⑵乳头溢液、溢血的乳管内视镜检查治疗,⑶保乳手术,⑷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即术前化疗)和综合治疗,⑸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以及一期乳房重建手术。
肝胆胰外科:设有肝脏、胆道和胰腺三个专业组,专科特色有:①肝癌的综合治疗,包括肝动脉栓塞化疗/门静脉栓塞+Ⅱ期巨大肝癌切除术、无血切肝术、腹腔镜肝切除术、肝门部与肝内胆管癌根治切除术、复发性肝癌的综合治疗等。其中无血切除技术曾被评为国内先进的技术。②胆道外科的微创治疗,包括肝内胆管结石微创治疗、EST+LC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腹腔镜胆道探查I期缝合术、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单孔腹腔镜手术等。③胰腺肿瘤诊疗及急性胰腺炎的救治,包括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囊性疾病的诊疗、胰岛移植、早期空肠内营养支持、腹膜后巨大肿瘤切除术、脾部分切除、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等先进的临床诊疗项目。
胃肠外科:专科特色是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微创手术和综合治疗,特色造口护理及腹部创面自制式负压治疗,微创技术已处于市内领先水平,并参与了胃肠肿瘤的多学科团队建设和合作。专科广泛开展了胃癌根治术、结直肠癌根治术、间质瘤的外科治疗、肠造瘘的维护与管理、胃肠肿瘤术后规范化疗等,专科技术水平在深圳市居于前列。
肛肠外科:专科特色有肛肠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中西医结合及康复理疗。专科引进了肛肠综合治疗仪、结直肠水疗仪、肛肠内腔治疗仪、膀胱治疗仪、便秘肌电图及生物反馈治疗仪等先进设备,开展了PPH 术、HAL 术、Miles会阴切除术的技术改进、经括约肌间隙微创手术治疗复杂肛瘘、TST选择性痔上粘膜切除吻合术,直肠缺损、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免造瘘一期成形术等诊疗技术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在深圳市处于领先地位。
血管外科:是深圳市最早独立出来的血管外科,深圳市三名工程建设专科,其特色有:大隐静脉激光闭合治疗术、TriVex 透光曲张静脉旋切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 静脉曲张硬化治疗术、静脉血栓置管溶栓术、.静脉血栓切开取栓术、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动脉内膜剥脱术、动脉切开取栓术、动脉闭塞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植入术、动静脉人工内瘘成形术。
三、科研教学情况
普通外科是医院教学工作的重点科室,主力承担深圳大学医学院外科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工作,对本科和研究生进行外科学大课授课及临床见习、实习教学。同时,作为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对住院医师及多个院校的研究生开展规范化培训工作,多名教师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和“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近五年来,承担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8项,深圳市学科布局项目3项,市级科研项目21项,科研经费500余万元。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约200余篇,其中SCI 19篇,参编专6部。
四、未来发展
外科基础将立足深圳,以外科临床为工作基础,不断发展专科技术,巩固市内领先地位,争创省级重点。团结、进取、求实、创新,不断学习医学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以人为本,实现普通外科诊疗规范化、专业化和个体化,全心全意为广大病友服务。
深圳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外科学肝胆外科专业方向:
肝胆胰常见多发病的良性病因及肿瘤早期诊断研究,肝胆胰疾病的微创治疗包括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及超声内镜技术;终末期肝病的肝移植技术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包括供肝评估、缺血再生、异种供体研究。
深圳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深圳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坐落于罗湖商业闹市区,毗邻香港,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预防、保健、康复和社区全科医疗服务等功能为一身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院始建于1957年4月,前身是“深圳公社卫生院”,1964年改为“宝安县人民医院门诊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医院与时俱进,旧貌换新,于1980年正式更名为“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 2005年成为广东医学院研究生培养基地,并增名“深圳市第五人民医院”, 2017年成为深圳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目前,我院有71个科室,设有40个临床科室、10个医技科室和21个行政后勤科室。医院占地1.6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14万平方米。
医院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人员梯队合理规划。截止2017年7月31日,医院共有职工169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1人(博士后6人)、硕士研究生207人,硕士研究生以上人员占员工总数的14.65%;正高职称人员98人,副高职称人员161人,中级职称人员384人,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全院总人数的38.00%。市政府认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2人、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
学科建设进展迅速,整体实力不断提升。我院现有1个市级重点学科(妇科),1个省级特色专科(中医科),同时也是国家中医药示范单位,2个市级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消化内科、泌尿外科),1个市级中医特色专科(中医咳喘病专科),18个罗湖区医学重点扶持学科(骨外科、血管外科、临床药学、超声科、医学检验中心、肛肠科、生殖医学科、普外科、麻醉科、老年性认知障碍病房、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泌尿外科、肿瘤内科、儿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全科医学)。罗湖医院目前有2个罗湖区医学重点实验室(精准医学实验室、液体活检实验室)。
注重学科发展,推动科教研能力全面提升。我院设有内科、外科、儿科(新生儿科)、妇产科、中医科、护理教研室、医技药教研室、全科医学教研室8个教研室;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在读及毕业研究生33名;2017年1-7月完成大学本科理论授课,培养本、专科实习生224名,目前在院大四学生60名,实习生本科学生148人,专科实习生76人,总计224人。
2017年医院牵头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基金合计7项,省自然3项,市级科技项目12项。并于2017年8月获。2016年获批深圳市三名工程5项(妇科盆底疾病团队、前列腺癌精准治疗团队、检验医学团队、肝胆胰外科团队、心血管病防治团队)。
加大医院医疗设备投入,满足业务发展需要。全院在用10万元以上医疗设备共551台,总资产4.26亿元。拥有深圳市唯一的一台伽玛刀治疗仪、128排(256层)极速螺旋CT、数字平板多功能动态X光机、飞利浦FD-20数字减影X光机(DSA)、核磁共振(MRI)、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钬激光、腹腔镜、关节镜、电子胃肠镜等多项大型诊疗设备。ICU配有一整套功能完善的监护系统。手术室是目前最先进的层流手术室,能开展各种类型手术。同时,建立覆盖全国的医学影像远程诊断中心,并提出“网络药师”、“网络放射医师”概念及标准。
一、骨外科方向
脊柱外科:开展常见疾病包括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脊柱肿瘤、脊柱畸形、椎体骨折、脊髓损伤等疾病的诊疗,其中包括高难度手术如高位颈椎管内肿瘤全切术、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全椎弓根螺钉技术矫形术、联合前后路骶骨肿瘤全切术、寰枢椎脱位枕颈融合术、经前路特发性脊柱侧弯矫形术、强直性脊柱炎后突畸形经胸椎截骨矫形术、全脊椎切除重建翻修术、椎体成形术等手术。
关节外科:开展对骨关节常见、多发疾病如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肩关节损伤、人工髋关节置换、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前后叉韧带损伤、痛风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疾病的诊疗。常规开展人工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术;髋关节翻修术、骨盆肿瘤半骨盆置换、骶骨及骨盆肿瘤切除与功能重建术等。
创伤骨科:主要开展常见四肢骨折等疾病的诊疗,包括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外固定架固定术等。
微创外科:主要是开展膝关节半月板损伤、韧带损伤、关节炎的关节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的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的骨水泥成形术治疗。
小儿骨科:重点开展先天性髋脱位、先天性马蹄足内翻足、脑瘫后遗症的手术矫治等。
二、普外科方向
普外科床位47张。医生11人,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3人、护理组19人,拥有国际造口师1名,广东省伤口造口专科护师1名。
学科带头人李海军,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导。中国医师协会胆道外科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肿瘤防治委员会胰腺学组常委, 深圳市肝胆及胃肠外科委员会委员,《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特约编委,《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常务编委。擅长普外科甲状腺、乳腺、肝胆胰及胃肠道系统各种良恶性疾病的诊治,尤其精通各种疑难复杂肝胆胰、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根治性切除术及微创手术。
普外科年手术量约1200台,其中三、四级手术率占60.1%。阑尾、疝、胆系结石等常规手术腔镜率高达95%以上,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腔镜率达80%以上,肝胆胰复杂手术腔镜率达50%以上。除放疗外,腹部恶性肿瘤的多种治疗手段均可在我科完成,3D导航技术、微波消融治疗技术及腹腔镜减重手术也是我科特色。
三、泌尿外科方向
2008年被评为为罗湖区重点医学专科,2013年被评定为市重点医学科室建设单位;2015年12月与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共建泌尿外科联合治疗平台;2016年4月不育与性医学门诊成立;2016年建立深圳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2017年评为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委单位、深圳市泌尿外科医学会主委单位;现为市“三名”工程A级立项单位,引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泌尿外科孙颖浩院士团队。学科带头人吴松,学术论文质量数量和培养博士生硕士生数量占绝对优势,达国家级重点学科标准。
主要开展项目主要有:1.肾肿瘤:肾癌、肾盂癌根治手术2.膀胱癌根治、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3.前列腺癌的根治及内分泌治疗4.前列腺增生电切手术5.泌尿系结石:肾、输尿管、膀胱结石的微创手术、体外碎石及药物治疗等6.泌尿系感染、泌尿系损伤、男科等疾病的诊治
深圳大学附属南山医院
外科专业基地现有正高33人,副高29人,博士19人,硕导8人,各亚专业基地均为临床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师资力量强。外科专业基地引进南京军区总医院黎介寿院士团队、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周跃教授团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董念国教授团队、拟引进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董家鸿院士团队,临床力量强大。外科专业基地住院医师培训规范,临床技能培训为其特色之一,每年举办多期《外科腹腔镜技能模拟培训班》等,受到住培医师赞誉。
骨科专业基地
骨科属医院重点发展科室,床位125张,医护人员86人,其中主任医师11人,副主任医师8人,博士10人,硕导5人。年出院5000余人次,年手术量近4000台次,三、四级手术超过50%。学科分脊柱外科、骨关节外科、创伤骨科、运动医学、手足踝显微外科、骨科康复。脊柱外科为市重点学科、广东医科大学重点学科、市三名工程依托科室。手足踝显微外科属广东省创伤急救科研中心临床基地、区重点学科。创伤骨科常规开展四肢复杂骨折、多发伤救治,骨关节科年开展300余台髋膝关节置换等手术,运动医学开展各类关节镜下半月板修复、韧带损伤修复等手术300余台次。
骨科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善,学科配备椎间盘镜及椎间孔镜4台、关节镜2台、莱卡显微镜、术中C臂、术中O-ARM及导航、术中神经监护、骨科专科实验室。目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9人、在读4人、在培医师4人。
105110妇产科学(二级学科):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产科是目前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产科专业市属大型综合医院唯一建设学科,是国家妇产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是深圳大学妇产科学本科教学基地,深圳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汕头大学及安徽医科大学妇产科专业硕士点,是深圳市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深圳市产科医师培训实践基地,深圳市产前诊断中心。
目前科内配有:医护人员64人,其中高级职称14人,初中级职称50人。博士3名,硕士10名,产科设有产房、门诊、产科病房、产前咨询及产前诊断中心等部门,有一支素质高、专业技术强、甘于奉献的医护人员队伍。其中12名主治医师均获得省级以上师资资格证。
产科优势及特色
科室成功引进“三名工程”--深圳华大基因及广州急危重症救治团队,成立“深圳市产前诊断中心”,目前科室在产科危重症救治、高危妊娠监测、远程胎儿监护、产前诊断及遗传优生咨询、盆底康复治疗、孕期营养、减痛分娩与无创接生等领域开展了多项技术,并承担了人口约700万的宝安区、龙华区的急危重症孕产妇转诊救治工作,在妊娠严重合并症及并发症处理方面有明显优势,影响力辐射全市及周边地区。
近两年来科研方面共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1项、市级科技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5篇,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开展各种新技术5项。科室师资雄厚,其中硕士生导师2名,研究生培养期间实习导师负责制,教学质量责任到人。着重加强对研究生综合素质、基本理论及临床技能、专业外语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定期举行小讲课、读书报告会、疑难病例讨论及教学查房,并业已从安徽医科大学、汕头大学、深圳大学等学校招收硕士生9名。科室承担了安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汕头大学医学院、深圳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等多所医学院校的硕士、本科和规培生教学任务,并作为深圳市产科规范化医师培训基地承担了各区级医院产科医生进修培养工作。科室通过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融合医、教、研三位一体,力争立足深圳、面向全省,建设国内知名科室,是妇产科医学专业住培生学习的理想选择。
学科带头人及专家介绍
学科带头人赵卫华教授、主任医师,现为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主任,产前诊断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重症孕产妇救治专家组成员。从事妇产科临床、教学、科研等工作二十余年,对各种妇产科疾病诊治有丰富经验,在高危妊娠、难产处理、孕期监护、遗传咨询、产前胎儿疾病筛查与诊断、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处理、危重孕产妇救治、各种困难的手术等方面均有丰富经验。曾参与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承担多项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SCI收录6篇。主编及参编(译)专著3部。现任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妇产科专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妇产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围产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学会围产医师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成员、广东省地中海贫血防治协会地中海贫血预防专业委员会常委深圳市医师学会理事、广东省妇幼保健学会产科与促进分娩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转化医学协会理事、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母胎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超声工程学会永久会员、中国超声工程学会超声治疗专委会常委、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围产医学专业委员会会员、深圳市优生优育协会理事、深圳市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深圳市仲裁委仲裁员;《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中华产科急救电子杂志》编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妇科设有门诊及病房。门诊下设普通妇科门诊、宫颈诊疗门诊、妇科肿瘤门诊、盆底门诊、妇科内分泌及不孕不育门诊、计划生育及宫腔镜手术室等部门;妇科病房下设肿瘤组、普通妇科组、内分泌计划生育组、盆底组等部门。拥有编制床位66张,实际床位78张。全科共有医护人员55人,医师团队22人,其中主任医师7人,副主任医师5人;护理团队33人,其中副主任护师4人;医学博士4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9人,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较高、专业技术强、甘于奉献的医护人员队伍。科室先后选送5人赴英国、德国、美国访问学习,并拥有日本神户大学博士1名,英国索尔福德大学硕士1名,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近几年科室业务发展突飞猛进,2017年妇科门诊量逾13万人次,住院手术量3100余台,95%手术为腔镜完成,其中三四级手术达70%,居全院之首、全市前列。近5年承担省级科研项目1项,市级科研项目8项,发表SCI论文6篇,申请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我院作为深圳市最早的两家综合性“三甲”医院之一,影响力辐射全市及周边地区,承担着全市危重疑难妇科疾病转诊救治工作及人口约700万的宝安、龙华两区急危重症孕产妇转诊救治工作(孕28周前患者),积累了丰富经验,树立了良好口碑。
我科作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妇产科专业培训基地,深圳大学、汕头大学及安徽医科大学等院校硕士研究生导师单位,深圳大学附属医院及多家医科大学实习基地,承担了大量教学、科研工作。此外,作为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大鹏新区医联体主体单位,我科除负责市二医院本部妇科的医教研工作,还承担着提升大鹏新区妇产科(大鹏新区中心医院、大鹏新区妇幼保健院、南澳人民医院)医疗、科研、教学水平的重任。
专科特色:多年来,我科遵循“博学审问、慎思明辩、关怀有加、和蔼亲切”的服务理念,解病人之疾苦,除患者之病痛,博得了广大女性患者好评。我科为卫生部妇科腔镜培训基地,临床以妇科腔镜微创手术为最大亮点,腹腔镜下套扎术剔除巨大子宫肌瘤更是我科首创;我科在华南地区首家开展了双极汽化宫腔镜电切手术;省内首家开展两孔操作腹腔镜下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腹腔镜下腹膜代阴道成形术(矫治先天性无阴道)及腹腔镜下外阴癌根治术的开展,使我院成为深圳市早期少数可独立进行该项手术的医院之一。2018年,我科借助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平台,成功引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马丁院士团队,在妇科恶性肿瘤精准诊断与治疗方面展开深入合作,有效提高我科乃至深圳市妇科恶性肿瘤早期筛查、精准诊治及科研水平,并辐射带动深圳周边地区妇科恶性肿瘤诊治水平,造福广大女性患者。
研究方向:1、妇科恶性肿瘤精准诊断和治疗:主要包括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早期筛查、精准诊断和治疗;2、妇科内分泌疾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3、盆底疾病预防、筛查与功能重建;4、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如巧克力囊肿、子宫腺肌病、DIE、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等。
学员待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及研究生待遇除按国家规定的待遇外,科室予以相应生活补助,并根据实际工作量给予额外绩效津贴。培训期间按国家培训细则要求完成妇科及各专业培训任务,为学员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鼓励学员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优秀者提供外出学习机会。
学科带头人简介:余志英 妇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教研室主任 硕士研究生导师,德国访问学者,广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优生优育协会盆底康复与产后保健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女医师协会盆底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医学会微创外科学会委员,深圳市医学会妇科肿瘤学组副组长。从事妇产科临床及科研教学工作近三十年, 研究方向妇科肿瘤,擅长妇科微创手术。近年来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SCI 3篇,主持及参与市科技局科研课题5项。
105111眼科学(二级学科):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眼科为院重点学科、广东省低视力康复技术指导中心深圳基地及卫生部“视觉第一中国行动”深圳培训基地、深圳市职业教育校外公共实训基地。设有眼科病房、眼科门诊、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2间独立手术室。现有医护人员38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4人,硕士生导师2人,硕士7名,博士1名。拥有先进的诊疗设备,如Technolas217z准分子激光屈光矫正系统、Alcon Infinity超声乳化仪、博士伦前后段玻切机、OrbscanII眼前段综合分析诊断系统、德国罗兰多焦电生理系统、Zeiss免散瞳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仪、YAG激光治疗仪、Topcon综合验光仪、Topcon眼前段成像系统、Humphrey视野计、Zeiss角膜内皮细胞检测仪、Topcon3D-OCT、Topcon非接触眼压仪等。承担着深圳市的眼科临床、教学、科研以及急诊急救任务,已成为在深圳市乃至广东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眼科。
专科优势、特色:
眼科是深圳市最早开展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医院,也是深圳市最早开展准分子激光矫正屈光不正的公立医院,技术水平居深圳市领先地位。以白内障、眼底病、眼外伤和眼视光学学科作为发展的重点。常规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复杂白内障手术、23G/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复杂前后段联合手术、复杂眼底病诊断及治疗,技术属市领先水平。视光学科先后开展了PRK、LASIK、LASEK治疗屈光不正,青少年近视防控等技术,角膜矫形镜、渐进镜、RGP镜、表面角膜镜片等新技术项目。
科研教学:近五年承担市级科研项目4项,卫人委科研项目1项,获得市科技二等奖1项、院级奖励1项,发表国家级省级学术论文约30篇、SCI多篇。参编著作12部。近年来 有9项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受到医院奖励。承担深圳大学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汕头大学医学院、广东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深圳大学的本科生教学、深圳市高职院实习及深圳市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已培养硕士研究生7名。
未来发展:未来五年本学科将继续依托三甲综合医院,坚持高起点、高要求、以及三严的方针,与国内外顶尖的医疗机构逐步接轨,定期选派医生赴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及国内标杆单位访问学习,参加国内外权威专业学术会议交流,进一步提高眼科诊断和治疗水平。
学科带头人基本情况:
李林,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眼科医师协会副会长深圳市视光学会副会长;深圳市医学会理事;深圳市医学会眼科分会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会;理事;广东省视光学会低视力委员会理事;广东省健康学会理事。从事眼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近三十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复杂眼外伤的处理,眼底病的治疗及视网膜玻璃体显微手术。发表学术论文30篇,获省级科技成果三等奖一项,市级科技成果二等奖一项,承担市科技局科研课题多项。
深圳大学眼视光学院(深圳市眼科医院)
深圳市眼科医院创建于1985年9月,是深圳市医管中心直属医疗单位,是深圳市社会保险局指定的定点医院,为中国深圳狮子会眼库、深圳市眼病防治研究所,深圳市“眼外伤”重点专科、深圳市交通意外眼损伤法医鉴定门诊所在地。2002年6月成为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教学医院(暨南大学附属深圳眼科医院),现是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医学院校眼科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以及安徽理工大学临床医学系、深圳市职业技术学院视光学系本专科生的教学和实习基地;是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深圳市人民医院的眼科协同培训基地。2017年获“暨南大学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称号。
医院占地面积1.7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总床位数200张。医院开设眼外伤科、葡萄膜眼底病科、青光眼防治科、白内障科、角膜移植中心、小儿斜弱视科、视光学科、小儿眼底病科、眼眶眼整形科、玻璃体视网膜病科、中医眼科、验光配镜中心等专业组,并成立了防盲治盲办公室。年门急诊患者41万人次,住院患者1.5万余人次,手术3万余台(含门诊等手术)。技术骨干来自于美国等国家留学回国专家及国内著名医学高校的眼科学者。
截止2017年10月,全院在岗员工370人,含专业技术人员340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2人,包括博士34名,硕士55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10人,其中医生107人,护士158人,其他卫技人员45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深圳市政府特贴专家1名、地方级领军人才1名,后备级高层次人才3名,海外高层次c类人才2名。已形成一支技术力量雄厚,发展潜力巨大的眼科专科队伍,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眼病防治专科医院,承担着深圳市和周边地区眼科疾病的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同时也为远道而来的眼疾病患者带来了光明和喜悦。
医院拥有与世界眼科水平同步的一流眼科检查和治疗设备。包括眼前段眼内结构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新型高分辨率眼A/B超声仪、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视觉电生理仪,包括最新型的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ERG)检查仪和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VEP)检测仪、静态视野计、高分辨率数码眼底照相及视网膜脉络膜造影机,视乳头立体照相及图像分析仪(HRT)、波前相差分析仪、明视负波电生理、传导性角膜成形术viewpoint CK系统、小儿视网膜图像RetCam‖系统、TOPCON 免散瞳眼底相机、AMO 锐灵白内障超声乳化仪、欧堡免散瞳全景眼底照相机、海德堡数码荧光眼底及脉络膜造影、STORZ MILLENNIUM CX2000玻切机、手术显微镜ZEISS VISU210(带摄像系统) 、眼内外激光机等目前世界最先进的眼科现代化医疗设备。
医院近年来共获得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110余项(其中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发表在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的论文总数达500余篇,SCI文章60余篇,获国家教委、省部级、市级科研成果奖17项。前后选派30余名专业眼科骨干赴祖国边远地区参加“光明行”活动、累计完成白内障扶贫手术千余例。
医院拥有博士导师4名,硕士导师18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资格获得者30余人。每年带教本科生(含暨南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深圳市职业技术学院等)近100人,培养博士生、硕士生10余人,招收并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10余人。具备完善的理论教学及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强大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临床教学资源。历年来我院培养的各类学员均顺利毕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合格率100%。
深圳市眼科医院正处于蓬勃发展中,正以崭新的姿态融入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潮流,医院将不断通过完善内部管理,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力争成为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专业化眼科中心而努力。
105112耳鼻咽喉科学(二级学科):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耳鼻咽喉科是与特区一同成长起来的临床一级学科。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发展成为深圳市最大规模的耳鼻咽喉科。1993年成为医院重点专科,2013年成为广东省重点专科,现有2个门诊部和1个住院部;设有听功能检测中心、内窥镜诊疗中心、呼吸睡眠监测中心、前庭功能检查室和耳鼻咽喉实验室;固定床位50张,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11人、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4人,其中,博士导师2人、硕士导师3人、博士7人、硕士8人、学士8人;主任护师1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7人、护师9人,护士2人;
专业方向为 1 耳科学,重点方向为耳神经外科,侧颅底外科及眩晕中心。2017年引进了深圳市首台一体化眩晕诊断与治疗仪,“耳石症”的治疗实现了由手法复位向更加精准的智能化复位的更替。开展了颞骨切除术、电子耳蜗植入术,耳硬化症手术等。
2 头颈咽喉科学,重点为头颈肿瘤,颈部内镜外科及咽喉睡眠中心。在深圳率先双侧声带外展麻痹的手术治疗、全喉、部分喉切除术及发音重建术、下咽癌切除及咽喉功能重建术、颈清扫术、颅咽管瘤摘除、颈静脉球体瘤切除、颈动脉体瘤切除、内镜咽旁间隙肿瘤摘除、双岛胸大肌皮瓣等。近年来在深圳率先开展了内镜下甲状腺癌手术,内镜腮腺,舌下腺手术,初步形成颈部内镜外科,在深圳处于领先地位。
3 鼻内镜外科及前颅底外科。内镜经口径路颈椎椎体病变切除,视神经管减压术、眶内肿瘤摘除、眶减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高危型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等。
听功能检测中心配备有多频稳态听性脑干诱发电位仪、耳声发射仪、声导抗仪、AURICLE纯音测听仪和助听器验配仪,可开展主客观听力检测、语言测听、婴幼儿听力检测、咽鼓管功能检测、中耳声导抗检测和助听器验配。
内窥镜诊疗中心配备有STORZ、WOLF内窥镜诊疗系统、XOMED动力系统、XION、OLYMPUS电子鼻咽喉镜、OTOPRONT和 OLYMPUS纤维鼻咽喉镜及射频微波治疗仪,可开展耳鼻咽喉形态检查、照相、储存、打印和窥镜下微创治疗耳鼻咽喉疾病如声带小结、息肉、喉乳头状瘤、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等,特别对早期发现鼻咽癌和喉癌提供了可靠保证。
中心于2005年在深圳市首家引进鼻内镜导航系统,这对于一些高难度手术如:视神经管减压术,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和鼻内镜下脑垂体瘤摘除术及侧颅底手术如听神经瘤摘除术等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呼吸睡眠监测中心配备有MONET呼吸睡眠监测仪和XOMED等离子刀,可监测诊断鼾症、中枢性和周围性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低通气综合症(OSAHS),并对周围性病变施以手术和消融治疗。
2017年引进了深圳市首台一体化眩晕诊断与治疗仪,“耳石症”的治疗实现了由手法复位向更加精准的智能化复位的更替,对于颈椎病患者,老年患者等也能进行耳石复位,此外还能对晕动症患者进行习服治疗,对平衡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使我院眩晕的诊治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此外,耳鼻咽喉中心尚配备有一体化手术间、蔡司显微镜、XOMED颅底动力系统、彼岸耳科电钻、STORZ显微手术器械、二氧化碳激光器、STORZ支撑喉镜、小儿支气管镜、食道镜等设备,为解除耳鼻咽喉疾病患者的痛苦提供了保障。
94年以来,借助综合性医院“创三甲”的机会,耳鼻咽喉科实现了快速发展,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实现了本院耳鼻咽喉科在科学研究和临床医疗技术方面许多零的突破,开展了三甲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技术,如:耳显微外科手术、喉显微外科手术、鼻内窥镜手术、先天性中外耳畸形一期成型术、双侧声带外展麻痹的手术治疗、全喉、部分喉切除术及发音重建术、下咽癌切除及咽喉功能重建术、颈清扫术、视神经管减压术、眶内肿瘤摘除、眶减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颞骨切除术、电子耳蜗植入术、高危型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颅咽管瘤摘除、颈静脉球体瘤切除、颈动脉体瘤切除、内镜咽旁间隙肿瘤摘除、内镜经口径路颈椎椎体病变切除、双岛胸大肌皮瓣等。在开展新业务的同时,狠抓科室管理和人员培训,梯队受到了严格的训练。
临床科学研究是专业发展之本,科室共承担省部级、厅局级、市级科研课题20余项;获省科委科技进步壹等奖、国家科委科技进步叁等奖、国家教委科技叁等奖、省卫生厅叁等奖各1项;近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主编和参予编写专著20部。承担深圳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汕头大学及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培养及山东大学博士培养任务,已培养5名博士、10名硕士。
聂国辉
主任医师,教授,广东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医学博士 同济医科大学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听力及言语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医师分会常委、深圳市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中国耳鼻咽喉一颅底外科杂志》、《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中华耳科学杂志》等杂志编委。
从事耳鼻咽喉科临床30余年,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临床操作技能,了解本专业前沿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擅长中耳炎、梅尼埃病(内耳眩晕症)、听神经疾病、鼻息肉、鼻窦炎及鼾症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丰富的临床诊断、治疗经验,成绩显著。对鼻咽癌早期诊断、治疗,以及如何提高放射疗效,减少局部残留、复发和远处转移有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课题为中耳及内耳疾病的临床和实验。主要研究方向为鼻咽癌的肿瘤标志物和靶向分子治疗。
先后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4项、市级课题10余项,获省级科研成果三等奖二项,二等奖一项。是安徽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深圳大学医学院、汕头大学医学院、广州医学院、湖北省中医药大学等医学院校硕士生导师。发表论文40余篇(第一作者),其中SCI论文4篇。主编专业书籍1部,参编2部,培养硕士研究生16名。
卢永田
广东省重点学科带头人 主任医师,教授,科主任 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重点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二级教授、科主任、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青年岗位能手、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深圳市名医、深圳市十佳专家。任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分会头颈肿瘤组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耳鼻咽喉医师分会副会长、广东省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常委、深圳市耳鼻咽喉医师分会会长、深圳市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大学耳鼻咽喉学报》常务编委、《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国外医学罕少见病杂志》编委。
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工作30余年,取得显著成绩。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鼻、鼻咽、咽喉、颅底疾病和头颈肿瘤的手术治疗与微创治疗,掌握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先进医疗技术,主持开展了三甲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所要求的全部技术。主要研究方向:1、下咽癌切除、咽喉功能重建;2、鼻咽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3、内镜技术及其延伸应用;4、过敏性鼻炎的综合治疗。
开展的技术有:嗓音外科、内镜技术、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手术治疗、内镜颅底肿瘤(前中颅底肿瘤、颞下窝翼腭窝肿瘤、岩尖斜坡肿瘤)切除与重建技术、内镜鼻眼相关技术、头颈肿瘤(如喉癌、下咽癌)切除与功能重建技术(包括各种皮瓣和显微吻合技术)、侧颅底肿瘤(如颈静脉球体瘤、颈动脉体瘤、颞骨恶性肿瘤)的切除修复技术、耳显微外科与耳神经外科技术等。
在国内乃至国际率先开展内镜咽旁间隙肿瘤摘除术、内镜口内径路颈椎锥体病变切除;在华南地区率先开展下咽癌切除咽喉功能重建、鼻咽癌基因检测、双岛胸大肌皮瓣技术;在深圳市率先开展内镜颅底肿瘤切除与重建、侧颅底肿瘤切除、复发性鼻咽癌的综合治疗、内镜鼻眼相关手术等。为广大耳鼻咽喉患者提供了优质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承担省级科研项目 2项 、市级8 项,获国家级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1项,是山东大学博士导师,深圳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及汕头大学硕士导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培养博士5名、硕士研究生8名。
苗北平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科室支部书记,科副主任,深圳大学医学院头颈肿瘤分子免疫研究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亚洲外科学会会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促进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理事,广东省医师协会变态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分会咽喉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青年委员等。
深圳市科技评审专家组成员;深圳大学教授,安徽医科大学/汕头大学及广州医科大学兼职教授。
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和科研工作十余年,取得较为显著成绩,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鼻、鼻咽、咽喉疾病和头颈肿瘤的手术治疗与微创治疗,如鼻咽癌和喉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鼻息肉、过敏性鼻炎、声带息肉、鼾症的诊疗等。开展双侧声带外展神经麻痹的手术治疗,喉癌下咽癌患者的喉及咽喉部分切除喉功能重建术,改良根治性颈廓清术,改良上颌骨翻瓣手术,咽旁间隙巨大血管瘤的治疗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曾参加国际鼻内窥镜手术培训和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主编和参与编写的专著有《耳鼻咽喉彩色手术图谱》、《颞骨CT图谱》。
在深圳率先开展了内镜下甲状腺癌手术,内镜腮腺,舌下腺手术,内镜下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初步形成颈部内镜外科,在深圳处于领先地位。
主持课题6项(结题4项,2项在研),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课题多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包括美国核心期刊发表SCI论文6篇,中文核心期刊等,参加国际国内会议多次。
深圳大学附属南山医院
耳鼻喉科专业基地
耳鼻咽喉专业基地为南山区医学重点学科,广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各项教学活动规范、丰富,注重住培医师的技能培养及模拟医学教育,至今已连续举办九届国家级继教项目-颞骨(中耳)、鼻科、咽喉应用解剖及内窥镜手术技能培训班。基地师资力量雄厚,2009年起与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签订战略合作关系,引入唐志辉教授团队,与亚洲顶尖的耳显微外科团队进行全面合作。基地下设耳科,鼻科,咽喉及头颈肿瘤亚专科、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显微及内镜手术培训实验室。年均门诊量10万人次,年出院2000余人次,年手术量1000余台。近5年来,发表SCI文章7篇,统计源核心期刊39篇,获国家自然基金一项,省、市、区科研立项12项。
深圳大学附属耳鼻咽喉科医院
深圳大学附属耳鼻咽喉科医院成立于2009年8月,是深圳市唯一一家耳鼻咽喉科医院。2010年5月成立深圳市耳鼻咽喉研究所,成为深圳市唯一的耳鼻咽喉科领域专业研究机构,也是全国为数不多“院所合一”的专科医院和研究机构。
医院首期设置病床100张,牙椅60张。2017年门诊21.33万人次,住院量达3081人次,业务量年均递增25%。2014年获深圳市卫计委批复同意按三级耳鼻咽喉科医院建设和管理。2017年医院作为牵头单位,组建深圳市首个高水平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联盟。目前,医院正高标准统筹规划、高水平建设600张床位三级耳鼻咽喉医院,构建立足于深圳、辐射粤港澳大湾区一流的研究型耳鼻咽喉医院。
临床技术:开展了电子耳蜗植入等所有三甲手术项目,手术量居全市同专科之首,其中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术手术量超过深圳市其他医院总和;突出内窥镜诊疗、变态反应检测与治疗、鼾症诊疗等特色专科;大力开展耳显微外科技术、微创技术、3D数字化技术、无痛舒适化技术等新技术新项目,填补我市技术空白。2011年,鼻科成功创建深圳市重点学科,2013年,耳鼻咽喉科成功创建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三年内完成区、市到省重点专科的三级跳,在全省医疗系统学科建设史上罕有。
人才队伍:全院现有人员278人,其中,高级职称36人,学科带头人3人,研究生导师3人,龙岗区优秀专家4人,深圳市孔雀计划人才7人,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52人,高职称、高学历占1/3以上。先后选派30名技术骨干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耶鲁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瑞士苏黎世大学、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国际知名学府学习。相继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英国格林威治大学、香港大学等知名学府引进多名专业技术人员。近1/3医生和研究人员具有国(境)外半年及以上研修经历。聘请上海复旦大学王正敏院士、南方医科大学钟世镇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唐志辉院士、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杨平常教授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为医学顾问和客座教授。成功柔性引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庚教授团队、史剑波教授等国内外20余名知名专家及团队。
科研水平: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市级、深港创新圈等科研课题100余项,三年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2014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A类依托单位,2015年创建深圳市重点实验室, 2016年成立龙岗区口腔医学研究所。相继成为香港中文大学联合研究中心、加拿大McMaster大学联合研究中心,累计发表文章340余篇,在《J Allergy Clin Immunol》(IF12.04)、《 SCI Rep 》(Nature 子刊)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SCI文章64篇,多篇文章影响因子高达12分以上,已拥有国家专利近20项,出版《侧颅底显微外科解剖图谱》等专著多本;举办国家、省、市级继教项目近50项。荣获“广东省药学会医院药学科学技术奖”、“深圳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在深圳市耳鼻咽喉医学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中达到领先水平。
耳鼻咽喉科学
耳鼻咽喉科开设耳内科、耳显微外科、临床听力、鼻微创外科、鼻眼相关科、鼻颅底外科、鼻咽癌诊疗、咽喉病科、喉显微外科、睡眠医学中心、头颈肿瘤、小儿耳鼻喉科、中医耳鼻喉科、变态反应科等14个二级学科及专业学组。以优势学科为龙头,成立耳蜗植入、睡眠医学、变态反应、头颈肿瘤等我区及我市医疗联盟。
耳鼻咽喉科作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深圳市医学重点专科和深圳市重点室的创建单位,首期设置病床100张,科室配备有国际一流的Medtronic耳鼻喉动力系统、STORZE内窥镜手术系统、SRM-IV良性阵发性眩晕诊疗系统等一批高精尖专科设备,先后开展三甲医院的各类诊疗技术项目,包括鼻内镜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切除术、鼻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各种头颈肿瘤手术、颈淋巴结清扫术、人工镫骨植入术、人工电子耳蜗植入术、听力重建术、面神经减压/移植术、咽鼓管球囊导管扩张术、内镜甲状腺手术、喉显微外科手术、重度鼾症手术新技术和新项目,其中人工电子耳蜗植入术、颅中窝入路面神经减压术、显微镜和耳内镜下镫骨手术、导航引导下鼻颅底及侧颅底肿瘤切除术、重度鼾症治疗等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15-2016年,变态反应学科连续两年荣登“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百强榜”; 2016-2017年,耳鼻咽喉学科连续荣登“深圳市医院科技影响力学科榜”榜首,奠定了在深圳市耳鼻咽喉界的引领地位。
105113肿瘤学(二级学科)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拥有医生12名,其中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4名。有博士后合作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3名。科室有56张床位,开展针对常见恶性实体肿瘤综合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局部消融治疗、热灌注治疗。科室有深圳市肿瘤免疫治疗实验室。近年来和国内外科研团队合作,开展多个细胞免疫治疗临床研究。包括CD19-CART、EGFR-CART、TIL、NK/NKT、TCRT等细胞免疫治疗。
近五年来,科室获得国家级、市级科研项目资助,发表多篇SCI论文。
学科带头人:
周泽强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主要熟悉肺癌、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的化疗、生物免疫靶向治疗、微创治疗及综合治疗等方法,主要研究方向有恶性肿瘤的全程管理和恶性肿瘤的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是我国较早开展恶性肿瘤微创消融治疗的医师之一。曾在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工作,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中心学习。主持和参加卫生部及市级科研课题多项。是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医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内科分会委员,深圳市肿瘤医学分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会员,广东省抗癌协会靶向与个体化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抗癌协会常务理事、胃癌专委会主委;深圳市医师协会肿瘤分会副会长。
田耕:临床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中山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安徽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深圳大学、汕头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科学中国人2015年度人物杰出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深圳市细胞生物技术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深圳市肿瘤免疫基因治疗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曾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曾在世界肺癌大会(WCLC)及国际肺癌多学科峰会等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口头报告。作为PI或Co-PI承担五项CAR-T、TCR-T治疗淋巴瘤及实体肿瘤的临床研究。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篇。受邀担任“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Liver International”,“Supportive Care of Cancer”,“Anti-cancer Drugs”等十多种国际肿瘤学SCI期刊审稿人。《佐林格外科手术图谱(第九版)》副主译。担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肿瘤科医师分会委员、深圳市抗癌协会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专业学会委员。
105115运动医学(二级学科)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运动医学是深圳市首个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学科群科室,也是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深圳市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数字骨科技术工程实验室及深圳市运动医学技术工程研究与开发中心。科室医护人员共有 27名,其中正高级职称 3 名,副高 3 名,具有博士学位有 5人,硕士学位6 人。共开设病床 32 张,具有计算机辅助导航手术系统、GCP细胞实验室 、8套高清关节镜手术系统、Biodex设备、冲击波设备、2套蜘蛛臂系统等先进设备。开展业务有全身各大关节附属结构的微创关节镜韧带重建手术、 计算机导航辅助膝关节韧带重建、全系列自体软骨细胞移植修复手术 、 严重肩关节脱位的镜下Latarjet手术、半月板移植、各种肩关节损伤修复手术、关节镜下髋关节病变修复手术。年门诊量达 1.2万 人次,年住院病人达 1500 人次。
专科优势、特色:
1、学科开展膝、肩、踝、肘、髋、腕等六大关节近百种关节镜手术,是华南地区最大的运动医学诊疗中心,是卫生部首批批准全国五家关节镜专科医生培训基地之一,科室已连续5年稳居华南地区关节镜手术量第一,全国前列。科室开展了多项开创性工作,其中“个性化前交叉韧带原位解剖重建”、“经骨道无锚钉肩袖缝合技术”等均为国内首创;改良的软固定镜下Latarjet手术使原来该技术地区创伤和并发症达到最小。骨道法镜下SCR手术使该手术费用节省3/4。多项关节镜技术达到业界先进水平,得到了国内外广大同行的热情赞赏和肯定。
2、运动创伤诊疗和关节镜技术水平位居国内前列,医疗质量、社会影响较大,患者来自全国20个省市、港澳台和加拿大、荷兰、俄罗斯等20个国家地区,科室是2011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主要医疗保障单位。3、科室学术影响力日益扩大,学科带头人在国际运动医学最高学术机构ISAKOS、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广东省运动医学学会等国际国内权威专业学会、中华肩肘外科等专业期刊等均担任重要职务。
科研教学: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项目分别有3、8、13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3项,获省、市级成果奖各3项,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专利8项。承担深圳大学医学院等6所医学院校的临床课的教学工作,近三年举办国家级、省级、市级继续教育项目分别3、3、4项。近五年共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9篇,其中在业界最高影响因子《美国运动医学杂志》(AmericanJournalofSportsMedicine,AJSM)发表论文2篇。公开出版学术专著8部,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科室参与运动医学著名专著《Shoulder》、《ShoulderandElbow》的翻译,并主编了《导航技术在膝关节韧带损伤中的应用》、《运动医学影像学》、《运动医学疾病诊疗路径》、《关节镜解剖图谱》等专著。主译《肘关节镜》、《半月板移植》2部ISAKOS系列专著。
未来发展:未来五年本学科将继续高起点、高要求、以及三严(严以律己、严格管理、严控医疗质量)的方针,与国内外顶尖的医疗机构接轨,定期选派医生赴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及国内标杆单位访问学习,参加国内外权威专业学术会议交流,进一步提高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各大关节软骨损伤、肩关节不稳、肩袖损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开展半月板移植技术、3、4代自体软骨细胞移植修复大面积关节软骨缺损、髋踝关节镜技术,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韧带重建技术、全关节镜下软固定Latajet手术等新技术,在组织工程化人工软骨、数字骨科技术、韧带损伤的易感基因等研究领域有新的突破。
学科带头人基本情况:陆伟教授,国际运动医学最高学术机构ISAKOS(国际关节镜和膝关节与骨科运动医学联合会)资深委员,Godfather,APKASS创始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镜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及上肢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运动医学分会委员,中国修复重建周围神经外科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老年脊柱与关节委员会全国委员,范珠三角运动医学联盟副主席,ICRS常委,广东省运动医学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上肢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骨科学会关节镜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创伤学会运动医学组副组长,深圳市医学会运动医学运动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深圳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深圳市运动医学质控中心主任,深圳市医学会微创骨科学会主任委员。担任《ClinicalAnatomy》、《American J Sports Medicine》、《Arthroscopy》、《ChineseMedicalJournal》 审稿专家,《中华肩肘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医药杂志》副主编。并担任2011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首席医官.
科室副主任朱伟民教授简介
医学博士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南方医科大学特聘教授,中山大学兼职教授,深圳大学抗衰老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深圳大学运动医学与骨科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分会数字骨科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创伤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委员,广东省运动医学医师协会理事,深圳市医学会理事,深圳市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深圳市医师学会骨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深圳市政府采购特聘专家,深圳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特聘教授,深圳市健康教育专家团首席专家。《中国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编委,深圳市运动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深圳市骨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数字骨科技术工程实验室学术骨干。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医学科、创伤骨科及生物材料研究相关领域。
开展骨组织工程及生物材料研究10余年,发表SCI数据库收录论文27篇,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课题4项,市级课题3项,作为第二负责人及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省、市级科研课题5项,主编《骨创伤与脊柱外科学》著作一部,副主编《运动医学常见疾病的诊断及关节镜治疗》、《膝关节运动医学常见疾病影像学图谱》、《肩关节运动医学常见疾病影像学图谱》等著作三部,参编《骨移植学》、《临床骨科新理论和新技术》、《计算机导航技术在膝关节韧带重建的应用》、《运动项目及相关损伤的防治》、《运动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等著作五部。
105116麻醉学(二级学科):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成立于1983年,2011年成为首批深圳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科室师资力量雄厚,麻醉科现有医务人员50余名,其中正高级职称5名,副高7名,具有博士学位者3人,硕士学位16人。科室现有具备资质的规培医生导师24人,有在读研究生和规培医生30余人。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是以手术科室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三甲医院,手术量大、手术种类齐,涵盖麻醉规培要求轮转的所有亚专科,并以先进的麻醉管理技术为住院医师提供各种麻醉技能培训。2017年麻醉量达到5万余人次。在神经外科麻醉(术中唤醒),骨科麻醉(高龄患者髋部骨折,超声引导下各类神经阻滞)、烧伤科麻醉、危重产科麻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项目支持下,科室每年定期举办各类继续教育培训项目6-8期,邀请国外学者和国内著名专家进行讲学,科室技术骨干已有6人次赴美国、德国等学习研修。目前开放手术间28间,科室拥有较为先进各种临床仪器设备。
学科带头人刘志恒,同济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德国Freiburg大学医学博士,美国哈佛医学院和波士顿大学博士后。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一项,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三项。发表SCI论文十余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二十余篇。现为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麻醉与镇痛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深圳市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副会长。已招收硕士研究生8人,博士后1名。
深圳大学附属南山医院
麻醉专业基地是南山区重点扶持学科,是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麻醉专业基地,2017年引进深圳市政府“三名工程”: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姚尚龙教授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团队。
麻醉科主任李朝阳教授,主任医师,中华麻醉学会广东分会委员,广东省麻醉学会麻醉模拟医学组组长,擅长心血管外科麻醉、静脉麻醉和困难气道的处理。
现有医护人员28人,承担12间主手术室、门诊消化内镜、妇科、日间手术中心及院内33个科室的急诊抢救任务,2017年麻醉总数超25000例。科内有最先进的麻醉机及各种医疗设备,总价值达到1600多万元。常年承担广东医科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广州医学院学生及各地进修医师的学习教学任务,是深圳地区目前唯一承担大学本科麻醉专业理论教学的单位。
105127全科医学(二级学科):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全科医学中心是由主基地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及协同基地宝安区中心医院、龙华区中心医院、宝安第二人民医院(集团)三家医院的全科医学科组成。
全科医学中心共有全科病房80张,社康中心约100家,门诊超过500万人次/年,年住院人次约3000人。病人来源丰富,临床实践机会多。
学科带头人1:汪志宏教授,博士,曾任华中科计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等。现任深圳大学临床学院院长、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教学办及规培办主任、全科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慢性病管理、临床流行病学。
学科带头人2:刘德红主任医师,博士,现任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全科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全科医学科主任、急诊科主任,德国奥格斯堡医院访问学者,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心脑血管病的救治,以及脓毒症的基础研究。
中心是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引进全国顶尖全科医学团队两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祝墡珠教授全科医学团队(市“三名工程”)、首都医科大学杜雪平教授团队,双方在人员培训、基地建设、科研能力培养等方面已进行深度合作。柔性引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中富教授团队。祝墡珠教授兼任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主编,世界家庭医生组织亚太区常委;杜雪平教授是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主委,国家卫计委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副主任;研究生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国内顶尖教授团队的指导,有充分的机会参与科研和发表论文。优秀研究生有机会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国外短期进修及到上述两个教授团队的单位培训。
中心配有全科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约10000平米,达到国家OSCE考试标准,配备高级模拟人、标准化病人等先进设备,是深圳市全科医学临床技能模拟培训中心。学生临床技能提升有充分的保障。
研究生取得医师执业执照后,在我中心所属科室可获得2000-3000元左右的额外津贴。研究生参与科研及发表文章,有奖励,奖励标准等同于单位正式员工。毕业后在中心所属单位工作,年薪大概为40万元人民币。
深圳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罗湖医院)
全科医学是卫生保健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整合目前的生物医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科于一体,为所有人、家庭及社区提供基本的、连续性的、综合的和协调的医疗保健。
罗湖区共有50家社康中心,其中院办院管28家(功能社康4家),全科医生337 人,每万人3.3名。开办全科医学部精品培训班、澳洲及丹麦全科医学培训班等特色培训项目,其中引进澳洲及丹麦全科医学外籍教授4人,派送社康医护骨干国外进修20余人次。为加强社区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共引进45名全科医生和23名公共卫生医生,包括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尹朝霞教授,同时提高全科医生待遇,建立医院专家进社区长效机制,培训健康管理师。
深圳大学附属南山医院
2007年成立全科教研室,为深圳市第一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07年成为广东省第一批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基地。医院下属24家社康,全科专业基地贯彻“早社区、多社区、反复社区”的全科医师培养理念,全面实施“临床-社区-临床”多维培训模式,建立临床-社区双导师制。并以全科住院医师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开展Microteaching、Sandwich、PBL、CBL教学,以及Mini-CEX等形成性教学评价,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融入到全科规培教学之中,确保培养出合格甚至卓越的全科医生。目前已累计结业83名全科医师,均一次性通过省统一结业考核,已有数名全科规培医生成长为社康主任,数名医师毕业后作为全科骨干医师出国培训。
神经内科是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重点学科,深圳市唯一的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深圳市脑血管病救治与质量控制中心的挂靠单位,深圳市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综合卒中中心双中心挂牌单位,
基本概况:学科总专业技术人员59人,其中医师23人,护士32人,助理护士4人。正高职称9人,副高职称6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9人。
学科发展历史:
2012年取得国家卫计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2013年建立深圳市脑血管病公共服务平台;2014年成为深圳市脑血管救治和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在深圳市率先普及开展发泡试验、建立一站式溶栓绿色通道 ;2015年获得高级卒中中心、与北京天坛医院合作共建三名工程 ;2016年国内首创推出溶栓地图;2017年成为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系统疾病专科联盟成员,学科与院内多学科联合组织的脑卒中一体化溶栓模式“急速圈”在全国品管圈大赛获一等奖,在国际品管圈大赛中获银奖。2016年-2017年学科连续两年在深圳市医学科技影响力专科排行榜上名列第一;2018年成立“深圳市脑卒中学会”并获医疗质量安全先进科室。
学科带头人: 任力杰 任力杰,神经内科科主任,教研室主任,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兼任脑防办主任、脑科中心副主任。是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认知科学协会监事长、深圳市脑血管病救治与质量控制中心办公室主任和深圳市卒中学会会长。近年来在深圳市的卒中筛查、卒中救治、卒中中心建设、卒中临床研究及医疗质量控制与改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获得各类基金资助20余项,发表十余篇SCI文章。2014年获得“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2016年提出并创建了区域性心脑血管病救治网“深圳溶栓地图”,并在全国多个城市获得推广,2017年因此获深圳市委十大"深圳锐意创新好青年"荣誉称号。2018年获得“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优秀中青年专家” 奖。
科室构架:由临床、科研、教学、三名工程(北京天坛医院深圳脑科中心)、脑健康关爱中心、党支部(图六)、民主化小组、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组成科室主体;临床注重亚专科建设,结合MDT模式构建临床业务团队。
专科优势:现学科开设病床75张,分为脑血管病区和神经综合病区。共有床位75张,年门诊量达5.5万人次,年住院病人2500人次。现分为脑血管病区和神经综合病区。拥有美国,澳大利亚脑电图、丹麦、俄罗斯肌电图及诱发电位,德国经颅多普勒(图七),血栓弹力图仪、血小板聚集仪、动脉硬化检测仪、PLA2检测仪及科室内小型头部CT等先进设备。学科对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神经系统变性、脱髓鞘疾病、癫痫、帕金森病、痴呆、肌肉疾病,周围神经病,眩晕、头痛等疾病及部分疑难病有深入的研究,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地区优势;开通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绿色通道,超早期溶栓治疗,开展了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及肉毒毒素治疗包括面肌痉挛、痉挛性斜颈等,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手法复位,疼痛专科治疗等。
神经内科具有卓越的专科优势临床技术:基于“LEAN”概念的一站式溶栓通道、磷脂酶A2评估颈动脉斑块、经颅多普勒超声栓子监测及发泡试验(图八)、肉毒素注射、疼痛治疗、耳石症手法复位、脑脊液细胞学分析等。
专科特色:(脑血管病专科:作为深圳市唯一的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优秀基地医院及高级卒中中心,脑卒中高危病人的筛查与防治及跟踪随访起到示范效应,同时在联合应用TCD、MRI、CTA、DSA 等脑血管病影像评估方面获得了突出的临床研究成果,在针对病因的个体化治疗达国内领先水平,并发挥疑难病的诊治优势,力争院内解决。专科筹建了卒中单元,搭建了深圳市卫人委和医学中心领导下的脑卒中救治与质量控制平台。
神经功能专科:在市内进行帕金森病、癫痫的规范化诊治,率先开展肉毒毒素治疗神经系统多种运动障碍病;
眩晕头痛专科:全面开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及手法复位治疗;少见疑难头痛的诊断和治疗。
认知心理专科:开展痴呆、睡眠障碍、焦虑抑郁障碍疾病的量表评估和规范化治疗。
神经电生理:开展了多项技术,同时成立了深圳市神经电生理协会在深圳市神经电生理专业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105114康复医学科与理疗学
在卒中单元病房内,血管神经病学中心医师组成专业化卒中小组,对于进一步收入院的每位患者进行全面评价,在统一、规范而又个体化的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备相应心理、语言、吞咽功能康复治疗。住院患者及家属不仅在住院期间会接受健康宣教,出院后会有专业医师及护士电话随访进行日常指导及答疑。并配有预防门诊,长期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及治疗。先进的组织化卒中医疗不仅进一步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同时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患者治疗费用,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新技术新项目:近年学科开展了一系列的新技术新项目,其中有国际领先的扁鹊飞救救治系统,国内领先的一站式溶栓绿色通道(图十六),微栓子监测,深圳市最早普及开展发泡实验、微栓子监测,还有帕金森病的超声检查,长程视频脑电图,神经心理测评等。
学科平台建设取得进展:依托“2个高端平台”国家卫计委、深圳市发改委,“三个临床中心”中国卒中学会、国家卫计委、深圳市医管中心,使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深圳首护者脑健康关爱中心(脑康会) 、卫生部脑卒中筛查基地科研型医院、深圳市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公共服务平台、深圳市脑血管病救治与质量控制中心相继在我院成立;临床教学被深圳市继续教育中心设为“深圳市脑卒中临床实验基地”和“深圳市脑卒中适宜技术培训中心”。
对外合作:学科引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神经病学团队,建设北京天坛医院深圳脑科中心,不断派我科医护人员至天坛医院学习培训,并作为临床研究分中心参与各重大专项研究。天坛专家定期在我院查房、会诊、授课,通过北京天坛医院的名医名院效应,我科在医、教、研各方面全面发展,在建设全国一流神经内科的道路上更进了一步。 同时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开展多项合作,柔性引进香港大学李超教授作为客座教授,建立临床研究中心和国际合作联盟。
科研成果:近三年获得基金20余项,主要以临床科研为突破点,承担了国家级临床科研究分中心项目3项,省级研究项目2项,市级课题18项,发明专利三项,发表论文SCI论文8篇、中文核心期刊30余篇、论著10余本。指导硕士研究生21名,联合培养博士后2名。
依托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建立协同研究网络:学科积极推进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建设,利用国家卫计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深圳市脑血管病救治与质量控制中心以及深圳市脑卒中救治网“溶栓地图” 的平台及基础,(图二十一、图二十二),积极推进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建设(图二十三), 2018年学科启动惠阳三和医院、葵冲人民医院、坪山人民医院等专科联盟建设,打造深圳市脑血管病社区筛查预防-三级医院急诊救治-二级医院和社区康复的综合治疗闭环模式。 依托三名工程天坛医院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2017年成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系统疾病专科联盟的成员单位,与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龙华人民医院、龙华中心医院积极建立区域协同研究网络。
未来发展:我科将制定重点专科三步走(医院重点专科、深圳市重点专科、广东省重点专科)战略,以病人为中心,以两个平台 “基地平台(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和“质控平台(深圳脑血管病救治和质量控制中心)”为基础,以 “三名工程和三甲复审”为抓手,以四个建设(学科建设、管理建设、文化建设、人才建设)为核心, 把临床、教学、科研、培训、预防五方面全面发展作为指导思想 ,全面提升我科水平和树立二院神经内科优质品牌,争取把我科打造成深圳市神经内科的学术高地,同时也为医院打造高水平专科贡献一份力量。
学科计划在2年内成为深圳市重点专科,在5年内建设成为广东省重点专科,建立深圳市国家级卒中示范中心和深圳市神经系统疾病疑难病会诊中心,形成明确的专科水平标志和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整体计划部署4个中心和7个亚专科5个协作组,由科室学科带头人按照脑血管病发展模式统一制定发展规划和人员布局,开展专科门诊,各亚专科制定5年发展计划并责任到人,使各亚专科水平3年内在深圳市保持在前三名,其中四个中心:脑血管病中心、神经疑难病会诊中心、眩晕中心、功能神经中心成为深圳市的特色亚专科。
科室专科管理
秉承“为人民健康服务”宗旨和“团结、笃实、创新、发展”核心价值观,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必将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打造出一流的神经疾病诊治品牌!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中心是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深圳市“十大”优势重点学科“群”之一和深圳市品牌学科、深圳市首批获批“医疗三名工程”的科室,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现代化康复中心之一。本学科未来5年,扎根深圳、面向全国,以临床为导向,以科研为抓手,以教学为支点,教学相长,临床、科研、教学互促互进,最终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争创世界一流康复中心。
中心医护人员共有192名,其中正高级职称4名,副高8名,具有博士学位有6人,硕士学位 19 人。现拥有总院(72张病床)、南澳分部(230张病床)、宝兴分部(155张病床),拥有重症康复病区、心脏康复病区、神经康复病区、植物人促醒病区、骨关节康复病区、老年康复病区、儿童康复病区、烧伤康复病区、尿毒症康复病区、肿瘤康复病区和生活重建病区等10余个亚专科,拥有各类先进的康复治疗设备价值超过5000万元,各类康复治疗区面积合计在25000平米以上。
此外,中心还拥有两个研究室,神经电生理研究室可应用神经电生理手段开展神经系统康复评定研究,心肺康复研究室主要研究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心、肺功能的生理改变。同时与华大基因合作进行糖尿病基因检测等多中心研究。
专科优势及临床特色:
1.康复评定:不仅可以为重症患者进行床边评定,还可以为社区患者通过物联网实施远程评定。研制了我国康复界第一个国家标准“龙氏康复评定量表”。
2.重症康复:以肢体障碍者心功能评定和训练为抓手,通过心、肺功能训练,改善重症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并发症。
3.国内首创植物人促醒平台:以“康复快线”植物人促醒平台为依托,全面管理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社会工作者和照顾者的服务行为,提升觉醒预测和治疗的效果。
4.肿瘤康复病区:利用不同的体能训练技术,结合心理、营养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全面提高肿瘤患者的体能。
5.生活重建病区:通过环境改造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使重度残疾人和有需求的老人适应家庭、社会生活和工作。
6.糖尿病患者运动调控:通过检测糖尿病患者静息和运动过程中的血糖变化,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康复手段。
多年来,我们致力于以“早期”、“重症”、“疑难”患者为康复服务目标,实施病区的亚专科化、康复治疗的亚专科化、康复服务的全程化、康复地点的多元化、康复服务的多样化和康复手段的现代化,努力为广大患者提供精细和个性化的康复服务。
科研教学: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项目分别有 4、13、16项,获省级成果奖2项,承担深圳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工作,近三年举办国家级、省级、市级继续教育项目分别3、5、9项。近五年发表SCI8篇,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1篇,出版学术专著19部,培养硕士研究生7名,博士后1名。
学科带头人基本情况:
1、王玉龙,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和博士后导师,现为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中心主任、深圳大学康复医学教研室主任、深圳市康复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深圳市残疾人康复培训基地主任。曾作为访问学者留学日本,1995年7月-2002年6月担任“十年千人”合作项目中方主管(卫生部、民政部、中残联与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协作中心合作项目),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老年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老年康复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康复分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分会常委、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社区康复分会常委、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康复分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康复医学会会长、深圳市医师协会康复医学科医师分会会长、深圳市医学会康复医学分会执行主任委员,是国家卫生部(现卫计委)“十一•五”、 “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康复治疗专业本科教材《康复功能评定学》主编、康复医学培训教材《神经康复学评定方法》主编和卫生部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材《康复评定技术》主编,至今共出版专著(含参编)共53部,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承担国家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3项、市级6项,拥有省级科技成果奖2项,发明专利34项。
2、夏娣文:康复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硕士,广东省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深圳大学临床医学教授。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从事临床工作近30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独立解决康复医学科疑难重症,尤其擅长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颈椎病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是深圳市劳动能力(伤残等级)鉴定专家,深圳市言语残疾鉴定专家。
3、李华:硕士、主任医师, 认知康复团队领衔人,专业研究方向:神经康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擅长脑卒中的临床诊治及康复、认知康复及老年康复,从事康复医学2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不断开拓新技术及新项目。现为中国康复医学会老年康复专业委员会神经康复学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康复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分会副会长、广东省康复医学会理事、深圳市康复医学会秘书长。举办省级国级继续教育项目十余项,参加或承担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及深圳市科技局等12项课题研究工作,在SCI期刊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专利2项,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论著3部。
4、方锐:副主任医师,中国康复医学会重症康复分会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重症康复分会理事,深圳市康复医学会理事,深圳市医师协会康复医学科医师分会理事,深圳市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内科危重症及康复医学临床工作三十余年,主持深圳市课题1项,参加省市级课题4项,擅长脊髓损伤、脑血管病、主动脉夹层术后、心肌梗死PCI术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重症康复、心肺康复、老年康复。
5、翟浩瀚:副主任医师,运动医学硕士、骨外科学博士学历,医学博士学位,从事骨外科学和康复医学临床工作20余年,在SCI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篇,参与卫生部人民卫生出版社统编教材《康复评定学》一、二版编写工作,主持深圳市课题1项,参加广东省及深圳市课题3项,担任中国康复医学会技术转化与产业促进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康复医学会骨科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临床医学,深圳市实用型临床医学人才。研究方向和专业特长:骨关节疾病的康复治疗,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康复,骨科围手术期康复。
6、陈晓峰:副主任医师,哈佛大学 spaulding康复医院访问学者。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康复医学科医师分会秘书、常务理事,深圳市医学会康复专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康复医学培训教材《神经康复病例分析》编委。2011~2013年任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南澳医院分部主任。2006年至2009年任深圳职业技术学校医学技术及护理学院讲师。一直从事内科及康复医学临床工作,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擅长老年康复、重症患者心肺功能康复、神经康复、康复评定、残疾人生活重建等。
报考要求
符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报考条件规定专业的应届或往届本科毕业生。不接受正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的人员报考。不符合报考要求的考生擅自报考,后果自负。
微信:学府考研 | 微博:@学府考研辅导 |
十年关注,只做考研,陪你上岸,研讯、资料、干货都在这里! 微博微信扫码回复关键字“网课”,免费领取学府网课夯实班! |
Copyright© 2009-2020 北京学之府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xue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